中国首份认同感城市排名前十出炉

要闻华龙网2015-10-09 09:18:44

  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发布了国内首份《中国超大城市认同感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在所调查的七个超大城市中广州市民城市认同感位列第三次于重庆(第一)和上海(第二)。但在城市接纳度指标中广州得分最高。

  广州的文化认同感 较其他因子排位低

  调查者认为无论新移民还是老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是个人对外在环境和自身状况的综合反映。“市民的城市认同感是评价一座城市软实力的最重要标 准”谈及《报告》的初衷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表示希望能为社会研究者、城市管理者提供一个“新视野”。

  而此次最终确定城市认同感的四个因子: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地位认同和地域认同通过问卷宝这种互联网移动端滚雪球式向全国网民发放问卷共回收有效 问卷150971份覆盖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其中包括上海、北京、天津、广州、武汉、深圳、重庆七个城区常住人口超一千万的“超大城市”市民有效问卷占 22991份。

  据《报告》最终结果显示重庆市民的城市认同感总分为76.24(标准分)位列七大城市之首上海和广州则分别位列第二、三名。发布者何凌南博士表示这七大城市的城市认同感也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市民城市认同感最高的重庆市民在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感上都位于七大城市之首。地域认同感(即地区吸引力)方面上海市民居于首位。广州市民则在地位 认同感上位于各城市之首;而在身份认同和地域认同感上分别位于第三和第二位;四个因子中广州的文化认同感位于七大城市第五位较其他因子排位都低。

  七大城市认同感高低

  课题组负责人、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宜音表示调查显示七个超大城市的认同感高低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完全一致。北上广的一线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毋庸置疑但他们的城市认同感却并不是排在最前。在具体的四个维度上也只有上海和广州分别在地域认同和地位认同上排第一。

  因此经济发展不应以市民幸福感为代价须重视城市居住者的心理常态及匹配度。课题组建议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证民众生活质量;且在大数据时代应用更先进的方法倾听民众意见从而更精确地进行相关弥补工作也能有效降低政府决策成本。

  本地人比外来群体城市认同度高

  城市化的进程促使众多外来人口进入超大城市。据统计广州市共有常住人口1270万其中外来人口有466万本地人口有804万。此次发出的问卷广州共有6972份其中外地人有4141份。

  课题组通过对比城市本地和外地人口的城市认同感差距发现七大城市中本地人口的城市认同感明显高于外来人口平均差距达8.47分。如在同等学历和同等收入的群体中城市本地居民的城市认同感显著高于外来群体。

  不过在城市接纳度(本地居民与外来人口认同分数的差距差距越小说明城市接纳度越高)方面课题组发现广州是七大城市中接纳度最高的城市其次为深圳、重庆、上海、北京、天津、武汉。

  分析:户籍身份是影响城市认同感的重要因素。

  建议:加快户籍改革进一步明确对专业技术人员等群体的户籍上的相关优惠政策。

  高学历者、60后城市认同感偏低

  调查数据显示七大城市中00后的城市认同感最高远超其他年龄群体这跟其目前未成年、大多为学生身份、未进入社会有关。

  除去00后这个未成年群体70后是城市认同度最高的群体而且00后基本为70后的子女一代因此70后不折不扣是城市最坚实的拥趸他们的生存状态及对城市的认同感构成影响城市认同的主因。

  80后、90后的认同感基本和70后接近对城市认同感最低的是60后。具体到七大城市之间对比上海70后认同感显著高于其他城市重庆80、90后的城市认同感最高。

  课题组通过分析发现城市认同感最高的重庆学历越高的群体对城市的认同感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被调查者在城市认同总分上显著低于大专及以下学历的群体且具有显著性。

  中产阶层认同感相对较低

  不同收入群体的城市认同感之间差异显著整体来看从月收入1000-3000元到7000-1万元的收入人群看收入越高对城市认同感的分值也相应趋高。

  不过发现月收入1万-2万元人群的城市认同感比5000-1万元月收入人群的认同感要低。

  但就职业方面来看专业技术人员和商业人士的城市认同感最高政府部门和劳动服务行业人员的城市认同感较低。对比分析不同城市同一职业人群的城市认同感 发现上海的商业人士和劳动服务行业人员城市认同感都高于其他城市;武汉的专业技术人员、学生城市认同感都高于其他六个城市。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城市认同感 比较上天津和重庆最高广州最低。

  分析:调查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基本属于中高收入人群虽然就职业方面来看他们对城市认同感最高。但在与不同收入段人群的比较中他们的城市认同感相对较低其对地位、身份、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均面临下行压力。

  建议:重视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建立健全覆盖面广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城乡居民基本生活提供安全保障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