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党员代表眼中的住有所居新蓝图

要闻北京青年报2017-06-22 10:51:11

  报告原文:坚持住房的居住属性,健全基本住房保障制度和购租并举的住房供应体系,适度提高居住用地及其配套用地比重,

  完成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积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强化需求端管理,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帮助更多的人实现住有所居。

  报告用极其精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住有所居”的蓝图。在分团讨论会上,关于“帮助更多的人实现住有所居”的内容在许多党员代表中引发了共鸣。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阐述对报告内容的理解。今年3月17日以来,一场关于抑制北京房地产市场过热的调控牵动着市民的心,北京住房保障的未来如何?“住有所居”将如何实现?党员代表如何看待这张“蓝图”?

  北京已建立起基本住房保障体系

  6月19日上午,刚刚听完中共北京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报告回来参加分团讨论会的党员代表、市住建委主任徐贱云满脸笑容。他认为,报告中关于“住有所居”的论述非常精辟,既有对过去实践的总结,也是一张未来的蓝图。当天上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5月份我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统计数据,其中北京二手房价格环比下降了0.9%,降幅排在全国第一位。“这说明我们的楼市调控还是取得成效。”

  党员代表、市保障性住房投资建设中心党委书记、总经理金焱在讨论报告时表示,报告关于“住有所居”方面的总结非常精辟,既有对北京市过去五年在保障性住房方面的实践高度概括,又有对未来的展望。过去五年,北京基本建立起了基本住房保障体系,现在我们提出建立以租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过去我们是产权型保障房体系,现在我们提倡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供应体系,保障的核心理念从“居者有其屋”变成“住有所居”,这个理念放在全国也是领先的。

  “购租并举”勾勒

  住房保障的全新蓝图

  报告中提到,“要健全购租并举的住房供应体系。要强化需求端管理,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对此,金焱认为,这是一个新的未来的蓝图,就是我们过去分两块,基本住房保障一大块,包括经济适用房、两限房等,还有一块就是商品房,这次报告的核心就是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健全购租并举的住房供应体系。未来五年北京要建设150万套住房,实际上就是确定未来五年,围绕着北京城市定位的四个中心,围绕着城市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围绕着北京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来安排基本住房需求。

  6月19日下午,报告分团讨论会上,一名来自铁路系统的党员代表说,她来自外地,报告中关于“帮助更多的人实现住有所居”的表述让市民对这个城市有更多的归属感。一名来自国资系统的党员代表表示,报告其实展示了未来北京的大蓝图,“住有所居”则是大蓝图中的一张小蓝图。新蓝图将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投入到北京的建设中去。

  代表点赞“帮助更多的人

  实现住有所居”

  报告中提到,“强化需求端管理,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帮助更多的人实现住有所居”。在分团讨论报告时,包括市住建委主任徐贱云在内的多名党员代表提到,帮助更多的人实现住有所居,其中一个重要的实践就是“新北京人”(稳定就业的非京籍无房职工)被纳入公租房自住房的专项配租。一名来自企业界的党员代表称,职工的住房问题一直是企业头疼的问题,现在报告提出要“帮助更多的人实现住有所居”,这让企业感到安心,要为报告的内容点赞。

  今年4月,市住建委发布通知称,为进一步加强房地产调控,平抑房价,解决新北京人住房困难,满足刚需,市住建委将在公租房、自住房中为新北京人开展专项分配试点。公租房、自住房30%的房源将专项面对新北京人。试点后,将形成面向新北京人专项分配公租房和自住房的长效制度。

  从6月13日开始,北京首个“新北京人”自住房项目——朝阳区锦都家园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申购。朝阳区锦都家园自住房项目将供应427套自住房,其中三成面向在朝阳区工作且符合北京市住房限购政策的“新北京人”无房家庭。

  6月15日上午,在北京市“砥砺奋进的五年”系列发布会上,针对备受关注的“北京自住房面向‘新北京人’专项配售”政策,市住建委副主任、市住房保障办公室主任邹劲松表示,这一政策将长期坚持,未来还会做进一步优化,对新北京人的专项分配除公开摇号外,还将考虑对特殊人才实现专项分配、定向分配。对此政策,邹劲松以“做蛋糕”为喻。他表示,将把“蛋糕”做大,让新北京人、老北京人共同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首都社会发展的成果。

  关注

  报告内容部分形成于房地产调控实践

  来自住建、规土等领域的多名与会代表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报告中关于“住有所居”的论述有很大一部分内容形成于去年“9·30新政”以来的房地产调控实践。今年的“3·17新政”,北京再次迎来限购又限贷的升级版调控。北京市住建委、市规划国土委、市银监局、市发改委、市地税局、市公安局、市教委、市工商局、北京住房公积金中心等多部门联手合作,密集出台10余项举措,抑制过热的房地产市场。住建部称赞北京的房地产调控经验值得各地认真学习。此后,房地产调控的“北京经验”被多个城市学习采纳。

  报告中提到,北京要适度提高居住用地及其配套用地比重。今年4月7日,北京市规土委调整了年初制定的供地计划。根据新计划,今年全市计划供应住宅用地达1200公顷,以保障30万套住房建设需求。市规土委还同时发布了《北京市2017-2021年及2017年度住宅用地供应计划》,计划明确未来5年全市计划供应住宅用地6000公顷,以保障150万套住房建设需求。

  报告中提到,北京要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供应体系。未来五年北京的供地计划可以说与这个目标是完全契合的。根据供地计划,未来五年加快供地新建住房中产权类约占70%,租赁类约占30%。产权类住房中,商品住房约占70%。商品住房中,自住型商品住房、中小套型商品住房约占70%。供地计划书提出,北京市要推动住房用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完善购租并举的住房体系,实现住有所居。图片制作/沙楠

  对话

  “住有所居”为更多的人打开了一扇窗

  对话人:党员代表、市保障性住房投资建设中心党委书记、总经理金焱

  北青报:从“居者有其屋”变成“住有所居”理念的变化意味着什么?

  金焱:我觉得是打开了一扇窗,使更多人能够有机会在北京解决住房问题,我们现在研究将来要鼓励机构持有一部分租赁屋。现在租赁屋市场是中介垄断,老百姓租房都找链家、我爱我家这种,将来如果能让机构持有一部分,机构来管理,提供稳定的这种优质的服务,让老百姓住的,或者老百姓住得很舒服、很安逸。我觉得这是一个趋势。

  北青报:报告中提到“帮助更多的人实现住有所居”,如何理解这个“更多的人”?

  金焱:“更多的人”主要是指两种人,一种是暂时买不起房的人,但是他租得起房子,特别是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是不是上来就要买房子?北京积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健全购租并举的住房供应体系就是让这个巨大的人群实现住有所居。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人群就是“新北京人”,现在我们每个公租房、自住房项目都能拿出30%的比例专供新北京人,就是要让这部分人也进入住房保障体系,实现住有所居。过去我们北京在这方面是不够的。“新北京人”这个概念,我觉得是体现了北京对未来发展的需要,也是一种情怀,使更多的人享受住有所居。

  北青报:保障房30%的比例专供新北京人的试点政策会一直延续下去吗?

  金焱:这个政策应该是长久性的,新北京人的数量很多,这个城市发展到现在,它已经离不开这些人了,而且这些人对北京发展已经作出了很大贡献,所以应该承认这些人就是新北京人。所以这次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公租房和自主型商品房里面,拿出一定比例供应新北京人,我觉得这是首都的一种胸怀。

  北青报:今年起北京开始大规模推集体建设用地建租赁型住房。这会对北京的住房保障体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金焱:北京已经开始启动做这个事情,今年任务指标也已经下达了,但在这个过程中,还是要不断地研究适应相关的政策支持。我们专门研究过,住建委、规土委也都在研究这事情。它需要有政策配套。

  本组文/本报记者 朱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