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访郑州市城乡规划局 23个问题现场答疑

本地河南商报2015-09-02 09:12:00

  郑州咋破堵?停车场咋建?未来绿地或公园会新增多少?如何避免“天天挖沟”?……规划局一一回答

  对这些问题,近期商报将推出系列报道,请关注我们的官微官博和“金水路观察”等微信公号矩阵

  昨天,河南商报采访团走进郑州市城乡规划局。规划局局长杨东方带着12个部门负责人,开始了一连串的“你问我答”。23个问题,件件关乎民生,其中多个问题来自商报读者。面对面采访进行了4个多小时。

  想知道郑州的“明天”是怎么画出来的吗?是什么让河南商报社社长孟磊不停感慨“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敬请期待后续报道。

  【现场】

  采访团来了

  昨天,郑州市城乡规划局向河南商报发出邀请,首次为一家媒体召开新闻座谈会。河南商报社社长孟磊、河南商报总编辑关国锋带领商报采访团来了。

  一个个问题抛出来,规划局所有业务处室负责人一一记录,并现场回答。

  得知河南商报采访团要来郑州市城乡规划局采访,河南商报的不少粉丝坐不住了,纷纷通过各种渠道向采访团成员打听,“能不能帮忙给规划局捎些话?”

  而河南商报官方微信、微博等早已炸开了锅,不断有网友问自己最关注、最感兴趣的事儿,并希望记者问出答案。

  有关城市规划等市民关心的热点问题,商报采访团得到了非常多的权威消息,我们将持续推出,敬请关注。

  23个问题

  郑州规划的基本理念和发展策略是什么?

  近几年,郑州市大型工程陆续开工,交通规划如何促进道路畅通?郑州市交通规划部门如何全盘考虑这一问题?

  规划部门认为郑州市现阶段交通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目前郑州市的轨道交通基本规划完毕,从规划角度考虑,是否还有遗憾?

  郑州市的停车场是如何进行规划控制的?立体停车场有无详细的规划和标准?

  在城市交通快速化的今天,不应该忘记非机动车和行人出行,规划部门对郑州市慢行系统是如何考虑的?有无详细的规划?

  非机动车道宽度不足是否阻碍交通发展?比如,市区一些非机动车道很窄,郊区新规划的非机动车道也只有3米到5米宽,这样规划的依据是什么?

  今年计划修复266条郑州市老城区的老旧道路,随着城市发展,未来还会有更多的老旧道路需要修复,规划部门是如何规划的?

  郑州市规划局有一个地下空间、城市三维等数字规划信息系统,有城市地下管线的位置等相关信息,但是在施工过程中,挖断水管、电缆等事件经常发生,如何让这个系统发挥自身优势,避免给市民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从2009年开始,郑州市计划建设地下公共管沟,用于城市管网铺设,这项工作进展如何?

  从外国电影里看到,城市地下管道甚至可以跑汽车,结合郑州市现实情况,能否规划这样的地下管网?如果可以,有什么详细的计划?

  “郑州郑州,天天挖沟”,这句话流行于民间,为尽量避免重复“挖沟”现象,郑州市规划部门做了哪些工作?

  对市民反映的部分规划问题(比如当时的京广快速路二期工程规划经过调整,陇海路规划方案据说也经过调整,市民反映规划存在缺陷),规划部门如何解释或处理?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今后城市建设将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设施来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结合“海绵城市”理念,郑州市规划方面都做了哪些考虑?郑州是否适合规划建设“海绵城市”?

  郑州又称“绿城”,近些年来,一些“老郑州”认为郑州市区的绿化越来越少,公园绿地被各种建筑侵蚀。规划部门能否公示出城市绿线,确保城市绿地不被侵蚀?未来市区内的绿地或者公园是如何规划的?会新增多少?

  16.从今年媒体的报道可以看出,医疗和教育是每个城市的紧缺资源,对于郑州市来说,医疗和教育资源未来是否有持续增长的规划?

  2009年,城市紫线规划公布,任何人任何单位都不能随意挖掘和开发利用紫线内的土地、拆除紫线内的建筑,至今是否有变化?规划方面如何考虑保护优秀历史建筑?

  作为商代遗址,在郑州市的城市规划中,如何体现文化味道和郑州性格?

  规划部门在拆除违章建筑时,会不会选择性执法?请举例说明。

  如果规划出现问题或失误,是否有追责制度?郑州有无追责先例?

  规划部门出台一项规划,需要考虑多长远?如何保证规划的前瞻性和缜密性?怎样征求社会意见?

  规划局网站上的电子规划地图无法正常使用,除了一张地图以外查询不到任何规划信息,能否修复,方便市民查询?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史璞提问:郑州市快速路不快,关键是高架桥的连接“瓶颈”。高架桥主要路口上不去下不来,如北三环与中州大道交叉口。有一种蝶式立交桥简单实用,为何不能大面积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