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地

救助遇困 被安置的人九成没身份证

2014-04-02 15:47:57
提要:郑州市解放路立交桥,是外来务工人员的主要集聚地之一。此前,因为一位智障老人在此离世,引发了全国媒体和网友的关注。如今,这里的情况怎么样?外来务工者还好吗?他们进了安置点,吃饭谁管?“为防止桥下冻死人,郑州给立交桥装上栅栏”的传言,真相是什么?记者一路调查下来,一颗悬着的心逐步放下。 郑州市解放路立交桥,是外来务工人员的主要集聚地之一。此前,因为一位智障老人在此离世,引发了全国媒体和网友的关注。如今,这里的情况怎么样?外来务工者还好吗?他们进了安置点,吃饭谁管?“为防止桥下冻死人,郑州给立交桥装上栅栏”的传言,真相是什么?记者一路调查下来,一颗悬着的心逐步放下。
○地点:郑州市解放路立交桥附近
○故事:救助站每晚入住110人,免费供一日三餐
昨日20时50分,郑州市解放路立交桥下空无一人。五六米外一幢5层高楼内,是在此集聚的外来务工人员现在的“家”。
这里是二七区于12月14日成立的救助站,有150张床位,专门安置外来务工人员、流浪乞讨人员和拾荒人员。
“温暖,跟家里一样。”来自福建的老张正和“室友”们聊天,看到东方今报记者推门进去,他笑着说。
老张今年38岁,腿有点儿残疾,到郑州来找活儿,一直没找到,所以在立交桥下“生活”。5天前,他住进了救助站,有热饭吃,有床铺睡,有热水喝。老张说以前在桥下受冻受饿进入救助站后,一天三顿,都有热乎乎的饭菜。白天,他们出去找活儿,晚上则回到救助站住宿。“虽然这儿不错,但还是希望尽快找到工作”。
救助站每个房间有6个床位,上下铺,厚厚的军绿色棉被,每人都是铺一个、盖两个。
推开另一个房间门,一个师傅正在用热水泡脚,他自称姓王,“准备睡觉,泡泡舒服”。他的“室友”睡的睡、聊天的聊天。
“最大的感触是,晚上有个落脚的地方。”55岁的刘师傅说。
据二七区救助站副站长贾金全介绍,救助站成立10天来,每晚入站留宿人员在110人左右,他们主要是外来务工人员、流浪乞讨人员和拾荒人员,还有一些是患精神疾病者。
贾金全称,救助站为他们提供免费的被褥、热水瓶、洗漱用品、水杯等生活必需品,管一日三餐,早晚是大米稀饭、馒头、小菜,中午加一个炒菜。
“10天来我就一个晚上回家了,每晚都是凌晨3点休息。”贾金全说,同事们都是如此,为做好救助工作,公安、民政、人事、卫生部门在救助站联合办公。
贾金全说,目前遇到的困难是,安置的90%的人没有身份证,下一步,打算为外来务工人员尽快提供务工信息,对流浪乞讨人员确定完身份后,与当地民政部门联系,送回家乡。
○东方今报专访 谁在立交桥下安装了栅栏?
东方今报记者:微博上有人称,“为防止桥下冻死人,郑州给立交桥装上栅栏”,中州大道农业路立交桥下的农民工是你们安置的,你怎么看待微博信息?
郑东新区如意湖办事处副主任王军潮:不是驱赶,是想让农民工离开立交桥,到安置点住,因为桥下太冷,怕他们冻着。
东方今报记者:立交桥上打出的“横幅”,电话有时候没人接?
王军潮:都是办公电话,晚上有时候没有人值班。不过桥下的巡防队员都有办事处办公人员的电话,能联系上安置点。
东方今报记者:立交桥下,原来农民工避寒的地方都安上栅栏了?谁安的?
王军潮:不是办事处安的。
随后,记者联系了郑州市市政部门,市政部门工作人员称:不是我们安装的,那个地方归公交公司管。记者又联系到民政部门,民政部门也称不是他们安装的。
有网友认为,政府部门确实正在作为,但这个风口浪尖上,恐怕没人敢出头。
■ 记者手记
只盼着,这种温暖不是一阵风
22日晚10点,当我再次驱车赶往郑州市中州大道郑汴路立交桥下的“中州宾馆107房间”时,一颗心一直悬着。因为白天,我看到曾是他们栖身的地方被摆上了鲜花,那些破烂的行李也不知去向。郑州当天最低气温-8℃。我的那些农民工兄弟,在哪里栖身?我不知道,也不敢想。
记得第一次去采访,看到拿着相机的记者,他们的第一句话是:“这里不让住了?”没想到,现在这里真的不让住了。我曾经的报道是多么想帮助他们,没想到竟然“害”了他们,让他们失去了栖身之所。
抱着“抱不平”的心情,我找到了东风路口的巡防队员老崔,老崔比我大两岁,这几天一直守在这里。
“这里原来的农民工都去哪里了?”我的话里有一点火药味。
“去我们的安置点了呀。那里有床,有20多个人呢!条件还不错。”5分钟后,我来到郑州市郑东新区如意湖办事处安置点。房间里出乎意料的温暖。在这里,我又见到了58岁的中牟人老杨。“我在桥底下睡了7年了,原来冬天从来不敢脱衣服睡,太冷。这几天,我终于可以脱衣服睡觉了”。
光着身子躺在新被子里的老杨,脸上憨厚的笑一直不断,他的笑也让我悬着的心彻底放下。只盼着,这种温暖,不是一阵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