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地

偃师新型农村社区住房抵押贷款 10户农民贷了80万

2014-04-02 15:51:00
提要:昨天上午,在偃师市高龙镇,来自新型农村社区绿景社区和龙祥社区的10户农民,以在社区内的房产为抵押,从高龙信用社获得了总额为80万元的贷款。
偃师推出新举措:农户可用新型农村社区住房抵押贷款
核心提示
昨天上午,在偃师市高龙镇,来自新型农村社区绿景社区和龙祥社区的10户农民,以在社区内的房产为抵押,从高龙信用社获得了总额为80万元的贷款。下一步,他们将用这笔贷款办修理部、开超市、做生意、买房、装修……据了解,利用新型农村社区住房来为农民做抵押贷款的,在洛阳市尚属首例,对在全省范围内解决新型农村建设“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有借鉴性意义。
据悉,下一步,洛阳市将与几家银行、金融机构合作,使农民确权的新农村社区住房,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流通,具有融资功能,从而缓解农民融资难的问题。
【现场】
抵押新型农村社区住房,10户农民领到80万元贷款
昨天上午,在偃师市高龙镇美合大酒店举行了简短的签约仪式,用自家在新型农村社区里的住房进行抵押贷款的农民,与高龙信用社工作人员签订了贷款合同(如图)。45岁的农民韩灵芝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她用在高龙镇新型农村社区绿景美合小区内的一套住房做抵押,从信用社贷到了8万元钱。
韩灵芝兴奋地告诉记者,她家住在美合小区2号楼,房子有125平方米,去年11月买房时,一次性支付了12万元,“把家里的积蓄基本掏空了。”
韩灵芝一家原本在镇上做点小生意,这样一来,手上的流动资金就捉襟见肘了,生意一下子陷入困境。“俺也想过贷款,但农民贷款太难了,得四处求人说好话找担保人,跑了几个月人家都不愿意。”
没过多久,韩灵芝领到美合小区的房屋所有权证,这令她十分高兴,“俺跟城市人一样,都拿到了这个红本本,以前做梦都不敢想。”令她惊喜的还在后面:以后再不用为贷款发愁了,把新型农村社区的住房抵押给信用社,人家“认”,于是,她立刻拿着房产证跑到了信用社。
“这是一笔致富款。”跟韩灵芝一样,农民李宝通过抵押在美合小区的住房,也领到了8万元资金,“俺打算用这笔钱在镇上开个超市。”李宝笑得合不拢嘴。
【政策】
在正常农户贷款利率的基础上优惠30%
偃师市委书记刘尚进说,农民拿到房产证之后,很少会把房产上市交易,但他们有一种迫切需求,就是融资,“以前农民申请贷款很难,宅基地不能作为抵押凭证,只能通过寻找担保人的方式,在有限的金融机构、银行中申请贷款,且审批手续复杂,农民和贷款发放方都承受着压力。”
为解决这个难题,偃师市协调高龙信用社针对新型农村社区居民开发了用房产抵押贷款的项目。高龙镇党委书记李晓敏说,这也是全市金融系统内,首家以新型农村社区居民住房作为抵押物发放的贷款。
据介绍,该贷款支持的范围和对象是,已经搬入或者即将搬入新型农村社区的农民。用途包括:购房贷款、消费贷款、创业贷款等。借款人申请贷款时,以新型农村社区住房作为抵押物,到期不归还贷款本息时,信用社有权依法处置抵押物。贷款额度以房产评估价格为准,抵押率不超过60%。
“信用社对符合条件的贷款居民,制定了优惠政策。”李晓敏介绍,也就是在正常农户贷款利率的基础上优惠30%,这样一来,农民利用房产抵押贷款,比其他贷款方式支付的利息要少得多。
在贷款用途方面,李晓敏介绍,目前这10户签约农民有3户为买房、2户做生意、1户开超市、1户办修理部、1户开批发部、1户装修、1户买小车。
高龙信用社一名负责人透露,在开展此项业务之初,“对于农民贷款,我们比较谨慎,因为农民本身的还款能力有限,信用意识不高,贷款风险较大,但现在有了房产抵押这种方式,信用社的利益也有了保障,为此,我们计划首批为这个项目拿出专项资金200万元,用于支持社区居民安居乐业。”
【展望】
更多机构为农民融资
抛出“橄榄枝”
洛阳市委常委、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办公室主任史秉锐说,高龙农民在入住新型农村社区之后,生活环境得到改善,这是“安居”,与此相应,农民利用得到确权的房产进行银行抵押,获得贷款,用来创业、致富,这是“乐业”。“高龙的做法,是一种政策性突破,对全市的新农村建设具有示范性作用。”
河南新型城镇化战略重点研究课题小组组长、郑州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中心教授秦树理也参加了昨天的签约仪式。他认为,对农民住房确权,使之成为抵押贷款的抵押物,使得农民长期以来“沉睡”的房屋能用货币方式表现,继而成为可持续利用的资本,此举有效解决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对解决全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来源有着借鉴性作用。
据洛阳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李睿介绍,目前,洛阳市已向拥有新型农村社区住房的农民发放房产证2115本,土地使用证1853本。下一步,洛阳市将逐步进行对新型农村社区住房确权的工作,同时,已初步与几家银行、金融机构达成合作意向,使确权后的新农村社区住房,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流通,具有融资功能,从而缓解农民融资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