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潘石屹:沈阳站台再谈销售

2014-03-21 16:38:40
提要:近日,正在沈阳忙着帮好友易小迪宣传阳光100项目的潘石屹,未料到“后院失火”,被媒体爆料“与张欣离婚”。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再一次成为话题人物。
近日,正在沈阳忙着帮好友易小迪宣传阳光100项目的潘石屹,未料到“后院失火”,被媒体爆料“与张欣离婚”。
对此,张欣很无奈地回应:“换个别的方式关心我们吧,我们都老夫老妻18年了。”
关于销售
2月29日,潘石屹参观阳光100集团旗下楼盘沈阳阳光100。
对于老潘此次去沈,有媒体猜测称,潘石屹或在沈阳有收购计划,也有消息指,潘石屹可能是与兄弟易小迪在销售方面有所合作。据老潘透露,此番去抚顺考察远大幕墙是首要目的,接下来,才是顺道访问“沈阳阳光100”。
他指出,去远大幕墙考察,是希望他们能创造出双曲面的幕墙,完成SOHO中国扎哈设计的项目。为此,老潘笑称:“最近我往返于各大城市出差,频繁的转机有时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哪个城市。”
潘石屹对产品的执着源于他对苹果公司的“崇拜”。他曾不止一次提出,SOHO中国的学习对象就是苹果公司,卖房子的人就要学乔布斯,把产品做好最重要。
而“用心做房子”就是潘石屹认为在目前各类调控政策下,开发商最重要的工作。
老潘此番亦不忘宣传他的销售理念:“营销就是要讲实话,我们需要向顾客介绍的就是产品户型及未来规划,任何夸大其词的说法是要不得的,诚信才是立足之本,美化建筑是建筑师的事情,不是我们销售做的”。
潘石屹此番去给易小迪做宣传,不由得让人想起其在09年教授易小迪关于卖房的那些事。
2009年3月,阳光100董事长易小迪当时透露,在08年经过潘石屹几次提醒后,阳光100开始调整策略,加大销售力度,并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不过,此时再谈销售,我们不难看出销售对于潘石屹和SOHO中国的重要性。
2月7日,面对2011年销售仅109亿的业绩,老潘依然预计,今年的销售目标是230亿。
但该消息并不为投行所认同,高盛随之发表研报指,SOHO中国今年的销售预计仅117亿,瑞银则认为其目标或可至166亿元,双方的争论的焦点在于望京SOHO今年的销售。SOHO中国预计其今年可带来145亿元销售贡献,但高盛则预计其销售额将仅有38亿。
对于机构的看空,老潘回应“完全没道理”。他分析,北京写字楼市场在去年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而这些情况高盛根本不了解。
但无论如何,要在今年的市场情况下,完成230亿的销售目标也绝非易事。
为了努力达成这一目标,SOHO中国在销售机制上也在做一些策略上的准备。
2月8日,潘石屹称,SOHO中国将重塑自身销售队伍,重启总监制。自此SOHO中国的销售团队将形成三股力量。“内部总监是第一股力量;外部合作的中介代理机构是第二股力量;第三股力量是网络销售团队。我们希望今年这三股力量三管齐下一起使劲。”
3月3日,SOHO中国举行2012年第一次网上拍卖,所涉房源为望京SOHO的一套商铺一套写字楼以及一套SOHO中山广场的写字楼,总成交额为2255万元。
看此结果,潘石屹对网络销售信心满满,“我们从去年实施的几次网络销售中,看到效果比较好,希望今年能通过网络销售平台完成年度销售额的三分之一。”
同时,他强调,“根据世邦魏理仕的报告,去年第四季度北京写字楼的租金上涨了50%,空置率达到了历史最低点。这种供应紧张的局面3-5年无法缓解。上海核心地段的写字楼租金也上涨了20%。”
SOHO中国指出,京沪两地商业地产供小于求的紧张局面,是网上竞拍直接驱动力,同时也是SOHO中国实现年度销售额的市场基础。
在商业地产之外,在此次沈阳为阳光100宣传时,老潘也不忘抛出自己对于市场的看法。
他认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应该为上半场和下半场,上半场的起点是1997年结束福利分房,2012年是一个转折点,自此,房地产市场将逐渐由以“量”为主切换为以“质”为主。
而就目前而言,“影响我们最大的事情是限购”,“限购就像刹车,必要的时候要踩刹车,但不能总踩。现在问题的焦点不在开发商,一是没有发言权,一个是死猪不怕开水烫。最近所有的较量,都是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围绕限不限购方面的较量。”
对于频出的政策,老潘安慰开发商“不用在意”。他分析,从03年非典以来,国家的调控政策基本每年都有,但内容却没有连续性。比如关于普通住宅的标准政策,之前以120平米为界,之后又调整为90平米。
因此,“我们不要在意这些外在的东西,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用心做房子,做好本职工作”。
与此同时,面对近期热议的楼市回暖问题,他认为“市场回暖还言之尚早”。但他也建议,现在或许是买房的最佳时期,有资格购房的要趁早。不然,“等限购取消了,大家都有资格了,房价也就上涨了”。
他也不忘从钱的角度来阐释购房的合算。“房地产10%-20%的水分相对于钱40%-50%的水分来讲,不算水分。用钱来换房子,有可能抵御通货膨胀,房子有没有水分,要看相对什么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