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聚焦

武汉地产项目填湖凶猛 政府领导兼任“湖长”

2014-04-04 10:15:32
提要:翻开中国地理版图,很难找到一座城市像武汉这样,因百湖簇拥而声名在外,而如今却也因其而招致骂名滚滚。 翻开中国地理版图,很难找到一座城市像武汉这样,因百湖簇拥而声名在外,而如今却也因其而招致骂名滚滚。
“没有一座城市有武汉这么多的湖,但如果不能保住,我们就会背上千古骂名。”5月底,在武汉市官方一次会议上,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誓言铮铮,宣告铁腕治湖新政启动。
武汉现有166个湖泊。按照最新规划,武汉将为其中40个主要湖泊划定“保护圈”,为每个湖泊配置两位“湖长”,一名为区级领导,另一名很可能为志愿者,“将吸纳一批热爱湖泊的普通市民,担任民间湖长。”武汉市水务局最新文件称。
尽管在雨季来临之前,官方再一次重提治湖之紧迫,坊间却也有着自己的忧虑:担心这次又和以往许多治湖运动一样,“决心多于行动”。
暂停审批新建项目
风暴比许多人预想的要激烈。
6月5日,武汉市环保局发布一则消息:关停汤逊湖、南湖边2家长期向湖内违规排放污水的企业,暂缓审批11家涉湖新建项目,其中包括武汉金鹏畜牧养殖有限公司在鲁湖边新建的养殖项目、武汉龙祥生态农业发展公司在汤逊湖边新建的旅游山庄项目。
根据官方消息,整治湖泊环境将被列为2012年全市治庸问责10大突出问题之一,“在污染未治理前,暂停所有涉湖新建项目的审批”。
显然,这一动作让不少企业倍感沮丧。本报辗转联系上一家被缓项目的负责人,未等记者讲完,这位中年男子便匆匆挂掉电话:“公司已经不存在,我跟这个项目也没有关系了”。
其实,早在一个多月前,这场治湖风暴就有征兆。4月13日,武汉本土最大地产公司福星惠誉旗下在建的“沙湖项目”,就因“未批先建”而被坚决叫停。
除关停和暂缓之外,日前,武汉环保部门把城内70个湖泊的纳污现状进行拉网式排查,对金湖、银湖、鲁湖等16个湖泊周边25个工业排污口、涉及的62家单位,该局也发出最后通牒,“限期治理,否则关闭”。
6月8日,武汉市环保局宣教中心主任王勇对本报记者称,今后该局将加强把关力度,“新建项目必须严格按照环评要求进行修订,符合湖泊纳污容量的项目才能审批”。
政府领导兼任“湖长”
事实上,在这场风暴中,忙碌的不只是环保系统,还有现任武汉市水务局局长左绍斌。这位刚从园林系统调任的新局长,刚被被委任为武汉“最大的湖长”。
5月31日,在市委、市政府的会议上,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强调:“要重拳出击,铁腕治湖。武汉现有的166个湖泊,从现在开始,一个也不能减少,一寸水面也不能减少。市水务局长就是最大的湖长。如果有减少,就请辞职!”
上月底,武汉市政府常务会正式通过《武汉市中心城区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为40个湖泊划定“保护圈”,明确要求蓝线(水域控制线)、绿线(绿化控制线)内不得任意开发,灰线(建筑控制线)和环湖道路的建设,要与滨水环境相协调,限制无序开发。
此外,武汉还将筹建湖泊管理局,为每个湖泊配置两位“湖长”,明确其中一位须为区级领导,“湖长”要层层签订责任书。
武汉各区还被要求与市政府签订湖泊保护责任书,“填湖发现率和处理率、湖泊执法监督等都是刚性指标,如果没有达到考核指标,将波及个人、部门和单位年度考核”。而若保护湖泊得力单位,将获得最高30万元的奖励。
地产项目填湖凶猛
日甚的湖泊败相,不仅让市委书记深感责任重大,也使得普通市民倍感痛心。
“原来我们就是用这水洗菜做饭,现在你看看,动不动就翻塘”,6月7日下午,家住南湖南岸的张大爷指着湖边突兀的高楼对本报记者回忆称,“以前,这湖水是一眼都望不到头,周边都是田”。
不只是南湖,在武汉,伴随着快速的城市扩张,沙湖、金银湖、月湖、北湖等众多湖泊相继成为地产开发的热土,一栋栋“湖景房”项目拔地而起。甚至被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区的东湖,也曾因“华侨城事件”而一度被推至舆论风口浪尖。
据武汉市国土规划局等单位此前发布的《武汉地理信息蓝皮书》披露,从2002年至今,武汉的湖泊面积减少大约1万亩,其中取得合法审批手续填湖的占53.3%,非法填湖者占46.7%,地产项目开发是填湖后的主要用途。
“早前填湖主要是围湖造田、建厂和养殖之类的生产性活动。最近几年,填湖主要是住宅项目开发。”中国指数研究院华中分院研究副总监李国政分析称,填湖项目中不排除湖泊所在基层政府的“配合”,“就算是填湖,最终也都有相关手续,得到政府批准”。
实际上,违法填湖成本偏低、利润回报极高的利益格局,是违规者们“铤而走险”的根本原因。
按现行《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规定,未取得合法使用权而违法填占湖泊者,仅被处以5万元以下罚款。而一旦填湖而建的房屋被允许上市销售则回报丰厚,以南湖周边在售商品房为例,其市场报价都在每平米8000元以上,过万者也不鲜见。
“相比较常规的城区拆迁,我肯定选择填湖拿地,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都小得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当地开发商对本报称。据其介绍,填湖、认罚、办证和开发,已经成为武汉
房地产行业内公认的一条拿地捷径。
武汉市环境保护局环境评审专家、武汉大学水资源系教授李兰坦言,5 万元的罚款不足以威慑违规者,“必须对填湖和肆意排污的违法行为重罚”。
除地产“吞湖”之外,武汉现有的许多基建项目无不是“平湖”而成。武汉市水务局湖泊保护处副处长周承甫曾介绍,汉口的建设大道、中山大道、汉口火车站等无不是大面积填湖所建,“填占湖泊所建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更是数不胜数”。
“城市建设用地和商业利益驱动造就了湖泊的逐渐消失”,华中科技大学国土资源与不动产研究中心主任卢新海一针见血地指出。
武汉市洪山区水务局副局长刘应芳对本报介绍称,由于湖泊周边居住人口剧增,生活污水已经成为最大污染源,“开发之前缺乏应有的规划和投入,像截污、治污等硬件配套设施都没有跟上来,现在不能处理的污水只能直接入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