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以房养老易引发房价下跌 导致金融风险

2014-04-04 11:50:21
提要:把房子抵押给银行,以换取足额的养老金。“以房养老”尚未进入实操层面,就引来了口水不断。如“以房养老”如何跨越70年产权?怎样对抗房价下跌?人还活着,房子没了怎么办?由于养老金缺口争议不断,“以房养老”也被认为是政府解决养老难题的对策。 把房子抵押给银行,以换取足额的养老金。“以房养老”尚未进入实操层面,就引来了口水不断。如“以房养老”如何跨越70年产权?怎样对抗房价下跌?人还活着,房子没了怎么办?由于养老金缺口争议不断,“以房养老”也被认为是政府解决养老难题的对策。
在本报记者对多位权威学者的专访中,一个不乐观的表态是:“以房养老”确实存在金融风险。
在中国人的家庭财产构成中,房子无疑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房产市场一片大好的年代,“以房养老”的模式自然备受追捧:人们提前享用了房产的剩余价值,提高了晚年的生活质量;金融机构赚到利息。
然而,就在中国积极推进这一模式之时,这一如意算盘却在欧美等国遭遇挑战: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让“以房养老”的人背负了更大的债务。
房价如下跌则模式遭遇挑战
以荷兰为例,1995-2008年间,因为荷兰政府的房贷利息退税政策以及银行宽松的放贷政策,13年间它的房价平均上涨了250%,那时的人们普遍都认为房价会这样一路高涨下去,买房是最好的投资。在这样的前提下,“以房养老”就变成了一个非常完美的计划。然而,2008年世界金融海啸席卷了欧洲各国,戳破了房产市场的泡沫,目前的荷兰房价平均比五年前下跌了近20%。很多在2008年前采用“以房养老”(国外称之为“倒按揭”)的老人便成为房价下跌的牺牲品。
一个广为传播的案例是:一位达到了法定退休年龄(65岁)的老人范加尔女士,手中拥有一套24万欧元的房产,其中,还欠4万欧元银行房贷。为了生活更加宽裕,2005年开始,她采用了“以房养老”的办法。
按规定,银行打算借给她相当于她房产价值75%的贷款用于养老,也就是18万欧元。这笔钱再减去4万欧元的未偿房贷,最终银行将借给她14万欧元。另外,由于老人手头紧张,无法支付这笔钱的利息,因此这些利息被加算到贷款上。银行建议范加尔女士此后每个月支取500欧元,支取年限16年,利息为5%。这16年中她总共将收到9.6万欧元用于养老,再加上这些年的要付的利息,16年后她房子的剩余价值正好被吃空。
可不幸的是,受房地产泡沫破灭影响,老人的房价下跌了。如果下跌15%,那么她的“倒按揭”上限将由之前的14万欧元下降至11.3万欧元(75%×204000-40000= 113000)。如果她还是像先前一样每月支取500欧元的话,不到13年她就达到了银行规定的上限。如果她78岁还健在的话,她就面临着要被迫卖房的困境。
记者了解到,同是亚洲国家的日本也早已实践开了“以房养老”模式,由东京都武藏野市在1981年引入日本,然而,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房地产价格大幅下跌,使这项业务严重遇挫。
当然,房价下跌只是“以房养老”所存在的风险之一。它还受到银行利率波动以及物价上涨的影响,按照目前中信[简介 最新动态]银行(我国目前为止唯一的一家实行“以房养老”服务的机构)所采纳的模式,年限设定为10年的话,那也很有可能面临“人还活着,房子却没了”的尴尬境地。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房地产市场受到管理制度的约束太大,暂时无法稳定下来。而欧美的地产市场价格相对稳定,它们具备“以房养老”的政策土壤,而中国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太多。
“房价的高度波动性是影响以房养老交易双方博弈的重要因素。如果房价上涨,扣除贷款额、各种费用后还有剩余,则剩余归借款人或其继承人。借款人可以充分享受房价上涨的好处。但是如果房价下跌,贷款额大于房价,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很大。”郝演苏说。
“巨额”的本息还款额,导致最后的结果会是:银行将以所抵押房产处置后资金偿还银行贷款。这样,“以房养老”的目标并没有达成,却也同时失去了房产。
反之,如果房价继续上涨,那么银行获得相应的利息,而养老人也可以获得更充裕的养老金。并且可以将剩余的房产价值遗留给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