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高新区房价涨势凶猛 筹谋建设“科技城”

本地大河网—大河报2014-04-02 15:35:00
提要:老树再抽新枝。郑州高新区在经历多年沉寂之后,接连在区域发展定位上左冲右突,不甘寂寞的心态彰显。

老树再抽新枝。郑州高新区在经历多年沉寂之后,接连在区域发展定位上左冲右突,不甘寂寞的心态彰显。

“上午,我们还在论证高新区新的定位,叫科技城。”12月13日,高新区一位人士向记者透露,“严格地说,不是高新区的新定位,而是高新城的新定位。”他自我纠正道。高新区更名高新城,不过是两年零7个月前的事。2011年5月20日,郑州高新区刚刚通过高新城的规划评审。“现在有上海同济大学等7个国内设计单位为我们设计了科技城的规划。”不管高新区叫高新城,还是科技城,不改的仍然是那个地理区域,还有那个区域内现有的产业发展现实。在区域经济单元的定位中,高新区本身就有一个再清晰不过的产业界定——高新技术产业。

事实上,在高新区变身高新城、实现了区域规模的扩张之外,在区域要素成本高企的背景之下,高新区在“要高不高,要新不新”的发展软肋上,着墨仍然不多。专家认为,高新区只有在区域定位发展的核心动力资源上着力,真正打造科技研发高地,才是发展正道。

论证“科技城”

在郑州西部新区定名为“郑上新区”之时,同样位于郑州西部的高新区也不甘寂寞地计划更名,以吸引市场关注的目光。

“上午,我们已经论证了几个规划方案,下午还要进行。”12月13日,高新区一位中层干部向记者透露。这位官员所指的规划方案是,高新区的新规划,名称叫“科技城”。

这显然让记者大为惊讶。毕竟,在2011年5月20日,高新区刚进行了新的规划,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高新区由区升级为城,由功能单一的产业集聚区变身为功能全备的城市。这种升级,在当时被市场所接受,毕竟,高新区自1988年建设至今,经历了20余年成长,产业获得了一定发展,配套功能仍然不够完善,由区变城,顺应了市场需求。

记者观察到,2011年的高新城规划,首先是长大了,面积扩充了近一倍,达66平方公里;其次,高新城在空间结构上,明确了“一带”,即环状新兴产业带,“一区”即生态宜居区,“一中心”即为位于须水河及其支流交汇处的商务休闲会议中心,结合滨河公园周围良好的绿化生态景观,规划建设商务中心、休闲中心、体育中心、文化中心等。其中,最为核心的功能区块分别为高端商务区、商住区、生态公园区等三个功能区。

而为了实现这一规划发展目标,高新区的推进力度让人吃惊。公开数据显示,高新区按照“3年拆迁2000万、实现全区城市化”的目标,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全区内城中村改造、合村并城涉及的74个村的拆迁,要完成拆迁面积约2000万平方米,新开工面积约2300万平方米;同时,3年完成投资约100亿元,努力实现居民生活城市化。

记者在高新区采访看到,大拆大建的施工场景随处可见。

然而,在高新区大干快上地产项目,意气风发建设高新城之时,为何又一次调转发展方向?

高新区科技局一位人士介绍:“(高新区)规划是未来5年的园区发展规划。”显然,这一次,高新区更为重视。“有包括上海同济大学在内的全国7家设计单位的规划要通过评审,看谁的更好。”

记者纳闷的是,即使是未来5年的规划,也与高新城的规划相冲突,为何再一次定位高新区的方向呢?难道高新城的定位不准确?如果不准确,为何会通过评审,且付出努力推进呢?

“新阶段”论

“我们认为高新区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到了梳理产业(定位)的阶段了。”高新区一位官员向记者分析。

他认为,过去,郑州各个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定位并不明晰,不管哪个集聚区都存在着“只要是个企业都能落地”的招商情况,各个集聚区考虑的是能够“有商来投资”,现在不同了,特别是高新区,应该说,是到了“选商”的发展阶段了。

“选商的前提是明确集聚区定位,高新区现在的定位是电子电器、能源环保以及生物医药、动漫创意等四大主导产业,我们要求再来高新区的投资企业,要符合这个产业导向。同时,我们在招商中还有一个比例必须遵守,就是必须有70%的企业是符合产业定位的。”

高新区明确产业招商再定位,当然是市场觉醒的体现。那么,这种觉醒也是高新区再次变身为“科技城”的理由吗?

有接受采访的产经观察家认为,高新区由高新城再到科技城的规划定位变化,“并不奇怪”。在他看来,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高新区身上,在河南,甚至在全国都存在着“规划翻烧饼”现象。

“这与区域内的领导变换有关,更与政府的考核体系有关。不好说,对与不对。现实是,‘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现象反而成了奇怪的事情。”

对于高新区,由不久前的高新城再调整规划,名称喊个“科技城”,这位观察家认为:“并没有实质性意义。”

“如果高新区确立了产业发展定位,就围绕产业定位招商,搞好服务就行了,没有必要在名称上搞噱头。”

不过,从高新城到科技城,二者字面的差异并不大。但是,如果从规划上观察,还是有细微的差别。“从看到的规划内容分析,高新城的规划突出了生活功能的完善,强调了宜居特色,这与高新区的产业功能定位相较是弥补,但,并没有突出产业特色。现在叫科技城,虽没有看到规划的内容,强调产业科技创新的含义还是突出的。”

从这个层面上理解,高新区由高新城变身为科技城,与当下强调“科技创新的发展理念”颇为吻合,或许是主导者的立意所在吧。

“腾笼换鸟”?

记者在高新区采访,其“脸面”——科学大道与瑞达路交会处,一庞大的某数码港楼盘内塔吊正在作业,发展商贸业正成为高新区完善功能的努力发展方向之一。

楼盘工作人员介绍,他们的楼盘不仅有高端住宅项目,更有五星级酒店,还有SHOPPING MALL等购物中心。

而高新区在产业发展上的动作已有了更新的变化。“腾笼换鸟”、“退二(产业)进三(产业)”的说法,已在高新区成为共识。有高新区工作人员介绍:“你可以看到科学大道两侧的生产型企业要搬迁,原因是这些企业占着位置,没有效益,也没有形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上市公司ST思达的生产区已搬迁到荥阳市,而正在谋划搬迁的企业更多了。另一家上市公司老总告诉记者:“搬迁已成趋势,我现在正在谋划搬到哪里去。别不识时务被撵走。”

事实上,“腾笼换鸟”并不是产业升级的好思路。一家生产型企业如果有效益,有就业,把它撵走,显然并不符合高新区的本意。毕竟,当初招商来这里是有承诺的。

上述观察家认为,“腾笼换鸟”本身就不符合市场发展规律。高新区提出这一办法,是要解决区域内的土地要素稀缺问题,但是,并不适合采取这种“退二进三”的行政策略。

如果真的实现了“退二进三”,那么,高新区又将面临什么样的现实呢?那将是工厂包围生活区,生活区围绕着工厂区,这种局面并不是科学的二三产业布局之道。要知道,眼下,郑州主城区正遭遇第二产业外迁的烦恼。

何以支撑科技城?

如果高新区把科技城作为新的发展定位,突出科技创新这一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且作为未来5年的高新区发展规划,那么,高新区应该从哪里着力才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呢?

首先科技城作为产业发展平台,它应该发挥的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发展平台,它需要的是政府搭建好服务平台,创新引智引技机制,让高新区成为智力型人才聚集之地,成为高新技术研发之地,成为汇聚才智精英与高端技术的舞台。

从高新区经年培育的主导产业来分析,作为郑州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主阵地,其在产业培育力度上不可谓不用力,只是战略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预备队”,其潜在支撑动力,更需要通过激发内生力量来培育,扶持成长。

河南九鼎德盛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保盈分析认为,这需要科技城内部建立自己的研发体系,不能仅靠引进几家科技型企业来解决这一问题,而是需要科技城有自己的研发技术与市场对接体系,从而形成研发技术、技术产业化的内生成长支撑产业链,这才是完整的科技城内核。同时,在研发体系中,关键的一环是要有支撑技术创新的金融资本,只有风险资本才有动力支持技术研发,这其中仅有企业的力量远远不够。因此,创新金融,也应该是科技城重点培育的产业。

科技与人才的凝聚,是一个产业平台生产价值的中心环节,如何吸引高技术人才,培育大批研发人才,同样是科技城的主题工作之一。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高新区留学生创业园办公室被高新区一办事处使用了,留学生创业园也仅存一块牌子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