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马月的房地产回顾

评论大河报2015-01-07 11:14:23

  杜牧曰: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有道理,不过除了白发公道,只有世界末日了,倘若真有,没人再去打老虎了,不管是周师傅还是徐老虎就是拿一箱房产证都换不来一箱面包,所谓世间公平,唯有在人类毁灭那天才能实现。2014是什么年?有人说马年,对房地产来说没有马到成功、万马奔腾。倒是有点万马齐喑、人困马乏的感觉。

  总结过去的一年,是每年的惯例。2014对购房者而言利好接踵至,开发商是观望纠结又一年,降价血拼卖房难,低姿促销整一年。太史公曰:甲午之年,楼市乱象,危机之声四起,全球动荡,风云突变,阴晴未明。然此房产不比往日,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刚性需求者,爆发已久而积蓄不足尔,犹积雨水之救火,火之未熄,水将尽耶?改善居住者,持房而观战,犹观棋之人,在侧诸葛附身,入场则玄德乱己,其能谋定而后动乎?至于投资之客,则视楼市为畏途,闪转腾挪之间,亦非常人所能预料。

  回顾房地产,不料思绪穿越了,找个虫洞跑到了2900多年前,在一个名字叫“盉”的西周青铜器上,有一段关于地产交易的铭文。意思是:一个叫矩伯的人分两次把1300亩地抵押给一个叫裘卫的人,换来了价值100串贝壳的几件奢侈品,包括两块

  玉,一件鹿皮披肩和一条带花的围裙。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宗不动产交易。

  周厉王32年,周厉王为扩建王宫,买下一个叫鬲从的人的大量土地,没有立即给钱。鬲从担心周厉王赖账,周厉王派人对鬲从说:“你别怕,我一定会照价付款的,如果我赖账,就让上天罚我被流放好了。”这是很毒的誓,这宗买卖被刻在青铜器上,证明了交易的分量。

  国王没钱也要建王宫,何况我等百姓呼?人到中年,往往易想起田园归隐之事,总想着哪天刀枪入库,寻个世外浅溪半寐垂钓,这种念头一旦涌起,就跟腻烦了皮肉生涯的鸡婆想从良一般迫切。

  有人买地,有人卖地,说明当时除了有土地抵押,还存在土地买卖,房地产市场已经有了雏形。周厉王为扩建王宫从某种意义上说,皇宫应该是皇帝实现其最终产权的地方。有人曾经研究过,即使是精力完全在家务上的全职主妇,其所能控制的范围最大不超过270平方米。超过这个限度,她就需要代理人——管家或佣人来进行管理。3×90=270,我猜90/70政策由此而来,因为中国女人要上班、要加班,做家庭主妇的时间不够,所以限购90平方米。

  中国的王建王宫是为了自己

  住,当年欧洲贵族建城堡,除了自己住兼防御外,最重要的作用是用来赚钱。他们一般建了城堡就开始建市场,而且开始的时候还不收税,让广大群众在里面进行交易。这么说吧,当时的贵族基本就具有了现在Web2.0网络时代的基本商业素质,即提供平台,让老百姓自己去组织。等到一定程度,作为平台的提供者出来收税或者盖上房子开发房地产。

  皇帝可以建皇宫,老百姓住哪儿?在北宋,中央政府下面就有个专门搞开发的机构,叫做“修完京城所”。这个机构本来只能修筑城墙和宫殿,后来城墙和宫殿修得差不多了,这个机构就开始转型,开始给中央财政搞创收。修完京城所向朝廷请示,划拨给他们大片地皮,他们在上面盖住宅盖店铺,盖好了,有的卖或租给老百姓。

  个人也可以开发房地产,唐朝长安西市边有一个废弃的化粪池,面积不小,闲置多年了一直没人买。窦乂把它买了下来,雇人填平,在上面盖了20间店铺,租给波斯胡人做生意,窦乂发展很快,不到40岁就成了长安首富,人称“窦半城”。

  古人怎么住?白居易29岁考中进士,32岁参加工作,干的是“校书郎”,就是在中央办公厅负责校对红头文件,级别相当于处级干部,工资每月一万六千钱。白居易在长安东郊常乐里租了四间茅屋,离上班的地方远,又养了一匹马代步,此外还雇了两个保姆,这样每月的开销是7500钱,剩下8500钱存起来。但是存了十年,他也没能在长安买下一套房子。后来白居易觉得这样长期租房不是办法,就跑到陕西渭南县,也就是长安城的卫星城,买下一处宅子,平时住城里,休息日就回渭南的家。

  在宋代,各地州府,都设有楼店务作为主管国有房产和邸店的行政部门,负责出租及修造事宜,相当于房管局或者机关事务管理局。官员在京都任职而又无私第的,包括宰执大臣在内,都在楼店务租房住。

  欧阳修考中进士,进中央工作,工作了很多年,始终没买上房子。他给朋友写信说:“嗟我来京师,庇身无弊庐。闲坊僦古屋,卑陋杂里闾。”意思是在京城工作这么长时间,一直没有混上自己的窝,一直在小胡同里租房住,很惨。

  正因为房价很高,北宋有个大学士叫陶毂,他就想出了一些奇招:“四邻局塞,半空架版,叠垛箱笼,分寝儿女。”住房使用面积不够,就自己动手改造,在房子天花板和地板的中间加一层,隔成小复式。卧室太小,放不下床,就把箱子柜子什么的拼起来,让孩子们睡。这种一家三代挤一个小房子的方式,真是名副其实的“蜗居”啊!

  宋代三苏,老爸苏洵也做了十来年的官,在京城却没能置上房子,苏辙和苏轼兄弟俩只好借住公署。苏东坡,一生也没能在开封买到房子,儿子结婚,没有新房,苏东坡很着急,最后还是借了一个朋友的房子,才算把喜事办了。

  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参加工作几十年,到七十岁那年才买上房子,而且不是在首都开封买的,而是在开封南边的一个城市许昌买的,狠狠心拿出攒了大半生的工资,卖掉一批藏书,花了几年时间,陆续买下“卞氏宅”“东邻园”等,又改建、扩建,置了一处百余间的大院落,安顿下全家老小。不过心愿满足了,他一生的积蓄也耗尽了,“盎中粟将尽,橐中金亦殚”,于是又自责“我老不自量”,到了这把年纪还来做房奴。

  从中国的传统理论上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按照现在的说法,皇帝是中国最大的地主,天下的土地都是他的。有学者总是诟病我们这里产权不清,所以最后导致战乱更迭,其实我们这里的产权是非常清晰的,唯一缺少的是买主,最终形不成交易市场而已。

  从唐朝到清末,中国一直没有职业的开发商,只有业余的开发商。因为古代不但限购而且限贷。做开发商最需要的是钱,买地、买建材、雇人、摆平关系,哪个环节都得花钱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古代没有银行,但有钱庄,可是钱庄规模一般很小。史料上有这样两个办理房地产抵押贷款的例子,一个是南北朝时候的梁朝郡王萧宏,让人家拿着房契去贷款,一张房契最多只贷给几千钱;还有一个是明朝嘉靖年间山阴县的一个富户,最多的一次才贷给15000文。

  直到民国时期,外国银行纷纷在上海开展业务,开发商们才能贷到大笔的贷款,所以中国的职业开发商直到民国才出现。另外关于限购是古代开发商如果大量囤地得挨板子,唐玄宗时土地政策:“应给园宅地者,良口三口以下给一亩,每三口加一亩,贱口五口给一亩,每五口加一亩……诸买地者不得过本制。”意思就是说,政府给老百姓划拨宅基地,如果是平民家庭,每三口人给一亩宅基;如果是贱民家庭,每五口人给一亩宅基。在唐朝,商人也属于贱民,即使是上百口人的大家庭,最多也只能购买20亩地,用这20亩地搞开发,一两年就倒腾光了。

  可见在古代做房产开发商没有现在牛气,很受鄙视。北宋初年有个人叫陶毂,据他描述,当时只要有人盖房子往外出租,大伙就说这人是市井小人,挣来的钱就叫“痴钱”,就是呆傻的意思。可见在那时候,连做房东都受歧视,更别说做开发商了。

  古人也不易啊,记得上大学时老师就说男同学要努力买房,女同学不用买房,女性应该多读书,读书可以让你的灵魂更丰满。我在一边想:以后柴火妞们去相亲时,可以自称肉身是32A,但灵魂却是36D,“奴家亦有汹涌波涛,只是波涛在别处。”

  在古代,一套住房的第一代业主一般都是自主建房,房子盖好后一代一代传下去,或许被卖掉,卖给第二代业主,然后再卖给第三代。总的来说,从战国到明清,中国房地产市场上卖来卖去的主要是二手房,也不存在产权70年一说。因为古代房子比较大,一个家族都在一起,例如康百万庄园、山西的曹家大院、乔家大院都是几代人的努力。古人买房都是买一处宅子,有院子,人家没有时间限制。

  现代土地是国有的,我们只有使用权。在古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理论上说是最大的地主,其实实际的小块交易一直在进行。这就是在一个名义上无限垄断的地方,也一样会有市场行为存在一样。按照我们古代的政治经济模式,只要承认皇帝的最终产权,二级产权是可以交易的。不能交易的情况有几种:衙门、封地、皇庄、皇宫。衙门用地与王公的封地还有些在特殊情况下的交易,皇庄与皇宫是绝对没有交易的。唯一产权转换的情况就是改朝换代,关于这种交易模式,可以参考吴思先生的《血酬定律》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