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业绩飘红 二季度或成放量“窗口”

企业南方日报2014-04-08 10:46:44
提要:日前,国内龙头房地产上市公司万科与恒大地产分别公布了1月销售简报,显示其当月销售金额均超过百亿元,同比增长更分别暴涨45%和52.3%。然而,与房企开年业绩飘红相对,多个机构的1月楼市监测数据却显示,不少城市该月成交量明显下滑,甚至创下新低纪录。

日前,国内龙头房地产上市公司万科与恒大地产分别公布了1月销售简报,显示其当月销售金额均超过百亿元,同比增长更分别暴涨45%和52.3%。然而,与房企开年业绩飘红相对,多个机构的1月楼市监测数据却显示,不少城市该月成交量明显下滑,甚至创下新低纪录。

业内人士指出,企业与机构数据“打架”主要是因为房企结算时间与网签时间不一致。

多机构楼市数据普遍惨淡

2月7日晚间,万科、恒大两大龙头房企率先披露了1月份的销售简报。继2013年全年业绩表现普遍良好,两大房企的开年表现更是抢眼,1月销售金额及销售面积的同比环比数字均出现大幅上升。

其中,去年签约销售金额高达1709.4亿元的万科,今年首月实现销售面积194.6万平方米,销售金额276.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0.79%和45%,双双实现飘红。

恒大地产1月份合约销售额也突破了百亿元大关,录得110.4亿元,按年增52.3%,达到今年1100亿元销售目标的10%;销售均价为每平方米7738元,按年增24.7%;销售面积录得142.7万平方米,按年增22.2%。

有趣的是,来自机构的各地成交数据却呈现出完全相反的情况。

中国指数研究院的中指系统数据显示,2014年1月其监测的43个城市中,有36个城市楼市成交量环比下降,其中蚌埠降幅最大,为56.78%。

来自中原地产的数据则显示,今年1月,该机构监测的25个三线城市新建住宅成交11.22万套,连续3个月走低,创6个月以来新低。14个四线城市新建住宅成交仅1.63万套,更是创下11个月以来的新低。

从机构的监测统计数据来看,除了成交表现普遍“惨淡”的三、四线城市,一、二线城市似乎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1月北、上、广、深4个一线城市楼市成交可谓集体遇冷。

根据网易房产数据中心最新统计数据,今年1月广州一手住宅全市网签量价同环比齐跌,十区二市网签5482套,环比降15.5%,同比腰斩,均价为12527元/平方米,同比跌9.7%。

而刚开始的2月份,楼市“春节效应”显现,商品住宅成交量依旧出现“普跌”。如从大年初一至初七七天春节长假时间,广州仅网签成交了62套,日均成交量不到9套。

■专家观点

市场出现阶段性观望

房企销量为何与各城市网签数据“打架”?业内人士表示,可能是由于房企结算时间与网签时间不一致导致。而根据过去经验,历次调控政策的执行时效性周期为4—6个月,预计2013年11月前后阶段性收紧的政策效力会在2014年第二季度逐步化解,从第二季度开始楼市或将“马上就好”。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分析称,数据“打架”的原因是企业结算时间和网签时间不一致。“去年年底,许多上市公司都没有冲量打算,对其销售量的结算相对较慢,而体现在今年1月份的销量之中,一部分可能是去年年底未结算的销售量。”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数据显示,去年12月份70个大中城市二手住宅价格同比下跌的城市仅温州1个,同比上涨的城市有69个,其中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继续领涨全国,但涨幅有所收窄。其中,同比涨幅最高的北京达到19.7%,而深圳二手住宅价格同比涨幅为14.8%,同比涨幅收窄0.1%。

美联物业的研究报告分析,1月份深圳住宅市场成交量下跌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元旦过后期待的房贷并未见放松,银行依旧没有给房贷提供优惠;二是受春节因素的影响较为严重,发展商推盘的积极性有所放缓,同时大量的居民返乡也让火热的市场得到了暂时的降温。

根据上述分析,美联物业全国研究中心认为,预计深圳住宅成交量将在2月底逐渐回暖。而对于2014年开年全国重要城市住宅市场成交量“普跌”并趋于平淡的表现,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也认为,春节成交量“马力不足”,短期内市场表现“普跌”并不是楼市基本面开始出现下行趋势的信号。

张宏伟分析称,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继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出台地方调控措施后,厦门、南昌、沈阳等二线城市楼市调控拉开阶段性“收紧”序幕,政策“阶段性”的从严执行加上“钱荒”二次发力导致其市场短期“马力不足”,一定程度上导致开发企业推盘策略的调整与市场购买情绪出现阶段性的观望。

“当前地方政府发布的政策力度相对偏中性。”张宏伟表示,在宏观经济尚未明显好转之时,房地产市场投资拉动宏观经济稳中有升的角色还要继续扮演。因此,只要2014年市场和房价不出现报复性反弹,当前各地已经发布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会有太大变化,市场成交量还会延续2013年的行情。“从经验来看,去年11月前后阶段性收紧的政策效力会在今年第二季度逐步化解,导致二季度成为市场需求集中放量的‘窗口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