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奉化20年历史居民楼突然倒塌 引发百年建筑深思
4日,浙江奉化一幢只有20年历史的居民楼如麻将般突然倒塌。同时引起注意的,是上世纪80年代后,我国各地城市化建设提速,大批楼房密集建成。如今,许多楼房的建设年龄已经陆续达到20年、30年。有人担忧,一些城市良莠不齐的建筑进入“质量报复周期”。
一如专家所言,改革开放后,为了民众住的问题,很多地方确实建造了一批快餐式的房子。由于规范标准体系滞后、技术落后和资金不足等原因,这些建筑在质量上存在着天然的缺陷。这或许是当前一些“80后、90后”建筑安全问题多发的一个重要历史背景。如何延续这些房子的寿命,并确保居民的住房安全,显然不能完全等待建新房去替换。
专家称,“楼房安全一分钟都不能等”,并非夸张。诸如推行“强制验楼计划”等保护措施,当尽快提上议事日程。
然而,“80后、90后”等房屋的安全问题必须引起重视,目前正在建设中的房屋安全是否达标,恐怕也当予以即时化的关注。至少,关于新建住房质量问题的新闻,我们并未少闻,诸如“楼脆脆”、“楼歪歪”等就是典型代表。与上世纪末的快餐建筑相比,目前相关技术标准与施工技术都有了提升,但一个共性问题并没有多大改观,甚至可能加剧,那就是建筑的建设速度问题。并非说,城市的变迁越快,建筑质量就一定越差,而是说在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过程中,建筑的建设速度与质量之间如何确保平衡,必须加以重视。
可见,审视我们当前的房屋质量,显然不仅要解决一些存量房屋的安全问题,更要有长远之计——如何打造我们的“百年建筑”。应该说,单从建筑技术与标准上而言,当前我国与国外并没有多大差距,监管水平与效率才是主要问题所在。众所周知,一些问题建筑的出现,多与招标乱象、监理不规范、建筑商资质有着重要关系。如果说建筑标准与技术是房屋质量的“硬件”,那么这些后续的监管问题,显然是不可忽视的“软件”。就此而言,政府相关部门如何提升监管效率,杜绝建筑行业中的猫腻与虚假泡沫,已是重要考验。
除此之外,城市发展规划上的科学性,也与房屋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潜在关联。不难理解的是,如果一个地区和城市的规划往往是“朝定夕改”,无疑将影响到建筑方乃至监管方的“责任心理”:如果“百年建筑”在现实中无存在的可能,谁还会有动力努力打造“百年建筑”?可以说,目前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规划不公开、欠论证,以及“一任市长一张蓝图”等现象,影响的是一个城市整体的稳定感和对高质量建筑的心理需求,其负面影响其实远大于某个单一建筑的“偷工减料”,而是助长了“快餐建筑”的大氛围。
鉴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原因,当前之于建筑安全的问题,历史与未来两个角度都需要兼顾,甚至主要考量要放在未来之上。因为,随着城市化的继续推进,一部分“老房子”终将被更替,所以我们面对的更大的问题是,如何不重蹈“快餐建筑”的覆辙,我们正在成形的建筑,如何能够真正承受“百年建筑”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