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新一轮“地王”现象意味着什么
昨日下午,郑州土地市场以出其不意的方式产生了新的“地王”,位于郑东新区龙湖地区一块18.16亩的商务金融用地挂牌出让,成交价格同时创出每亩地价、楼面地价的新纪录。
在6月之前,包括上述3个城市在内的全国土地市场还依然是一片萧条,土地流拍频频发生。忽然之间,就出现了这样的场景,这不免让人紧张,因为全国范围内的限购政策还没有出现任何松动的迹象,一些地方的救市、松绑行动也频频被中央叫停,在这个大前提下,这些开发商为什么就突然舍得拿出大把银子往土地市场上砸呢?
对此新一轮“地王”频现的现象,中国青年报发表署名文章分析:“地王”总是能让人浮想联翩。
有人认为,“新地王”频现,是因为发展商出于对经济稳定增长的预期,对后市向好预期信心增加,所以舍得拿出钱来攻城掠地,为新一轮的发展做土地储备。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把视野放得更宽广一些,就会发现,自从限购政策出台以来,土地开始有目的性地有选择性地出让,绝大多数是城市的远郊地区,这样的地块成交价格会低很多,风口浪尖上可以避免招致诟病。而周边设施完备的优质地块则不急于出让,因为历史的经验证明,城市核心区域的优质地块一直就是身价不菲,是个“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也就是说,土地市场的供应吊足了开发商的胃口,当政府推出一块好地块的时候,开发商自然是各尽所能,争抢入手,因此竞拍场面很热烈,所谓“地王”就是这么竞拍抬升所致。前面所提到的三幅地王项目的共同特点就是,它们都是所在城市中地段优越、周边配套完善、交通便利的优质地块,有专家分析说,这3幅地块本身就不是“白菜”,自然不能按“白菜价”出让。
当然还有更为深刻的背景因素。有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财政部日前公布的数字显示,上半年全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1430亿元,同比减少4342亿元,同比下降27.5%;有关研究机构统计,今年1~6月全国13个重点城市居住、商办用地成交量同比分别下降约42%及35%,土地出让金同比下降超过四成;北京上半年出让72个地块,总土地出让金收入144.88亿元,比上年同期的328.46亿元下降了55.9%,这是北京最近5年来的最低值;南京上半年土地市场成交金额为101.96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三成多;上海上半年土地成交共210幅,成交金额为184.42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62.62%。
土地财政几乎是所有城市的命根子,在楼市特别火爆,土地市场十分活跃的前提下,各地制定了以加速城市化进程为主要突破口的“十二五”规划,支持这个规划中的支出命脉就是依靠火爆的土地和房地产的丰厚回报,然而,调控改变了情势,收入难以为继,支出捉襟见肘,持续冷清的住宅成交和土地交易,给地方政府带来的是愈发沉重的财政压力,更是城市管理者无法兑现“十二五”规划的政绩忧患,在这个关键时候各地不得不吞咽不遵照科学发展观办事的苦果。
优质地块好拍,却不拿出来拍,为什么一些地方宁愿土地流拍也不愿意推出好地块?专业人士分析给出的结论是,当限购带来楼市交易冷清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并不愿贱卖土地以获取交易量的增长,好地块要在适时的时候拿出来卖个好价钱。这个好时候似乎在今年年中到来,6月先后出了3个“地王”,从7月开始,各地推地的节奏似乎明显加快。7月4日,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发布今年第一次预申请公告。
其中,上海火车站北广场以北地块以47.46亿元的参考起始总价高调出场;7月17日,北京共有5宗挂牌土地成交,其中3宗住宅用地成交出现明显溢价,最高溢价率超过45%,一天之内北京土地出让金收入超37亿元;同一天,南京国土局在其网站上连续发布41条土地出让预告,一天公告的出让土地总面积合计230.2万平方米;7月26日,番禺大石一幅地块成交,经过24轮竞拍,以楼面地价11513元/平方米成交,被指称是番禺的“新地王”。
地王频现和土地市场活跃未必就预示着行业态势变暖,但土地市场的形势的确正在发生变化,而且必然对后市产生较大的影响。在“老地王”项目被突如其来的限购影响得举步维艰的情况下,“新地王”诞生却又令其周边在售项目会坐地起价,整体成交均价上涨,必然导致两个结果,一是把人们的预期扭转到旺盛的方面,与调控较力扭转行业低迷局面;再就是陷入地王尴尬的轮回,吞下逆势而动的苦果。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