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城董事长宋卫平:现在是房地产低谷的时候

要闻新华网2014-05-26 08:30:43

  引发广泛关注的“融创收购绿城股份”一事在23日告一段落。在当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绿城董事长宋卫平宣布今后他将重点经营养老产业、代建服务为主的“蓝城”品牌,并称市场大环境占到此次出让股权原因的30%。

  随着成交持续不振、打折促销增多,借助楼市狂飙猛进而发展起来的房产商,正面临重新洗牌、资源整合、转型升级。

  绿城开发方式已经难以为继

  原本一房难求的杭州库存房源迭创新高,可售住宅总量已达7万多套。产能过剩,西溪湿地边上某名企开发的“豪宅”从原来2万多元一平方米跌到仅一万三千元。尽管自称已将“难题”交给了融创中国董事会主席孙宏斌,宋卫平仍对楼市现状感到怠倦。

  就在融创和绿城召开发布会之际,万科总裁郁亮正在杭州城东参加城市乐跑活动,除了给融创和绿城送去祝福之外,他对市场大势的判断是楼市正在开启“白银时代”。

  宋卫平认为“现在是房地产最低谷的时候”。无论如何,绿城以前那种“不怕成本高,只怕不够好”的开发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孙宏斌说,以后会根据成本考虑适当降低有些楼盘的标准,“这样日子好过一点”。

  善于制造的绿城交盘给善于销售的融创,意味着以前只要搭上房地产这辆“快车”、怎么做都能赚钱的企业,今后将不得不面对市场环境严酷的拷问,在“价廉”和“物美”之间找到准确的平衡点,并建立独特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才有生存下去的理由。

  不管房企之间如何腾挪转移,很多人坚信,楼市走向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政策指挥棒。

  23日,杭州市物价、房管部门联合出台规定,凡是房企降价超过备案价格15%的,将无法进行网签,需要重新报备价格,此举被市场解读为“限降令”。相关部门立即对此说法进行了否认,在楼市走向日趋微妙的当下,显示出了有关部门在政策考量与经济盘面的夹缝中无比纠结的心态。

  对接市场需求才能适者生存

  绿城是中国最大的房地产企业之一,在全国不少城市、特别是长三角地区有多个项目。绿城以苛刻追求品质成就了当今中国少见的房企口碑,宋卫平被誉为商人中的“理想主义者”。

  绿城的开发特点是为追求高品质不计成本,包括在拿地上也是扩张式的,多次成为“地王”,很少有收缩的状态,长期高负债率。几次大的调控,绿城一度陷入低谷,但最终在“救市”中复活,被人们认为“又赌对了”。在过去十多年的楼市上升期,绿城“一根筋往前冲”,不管地价有多贵,建安成本如何上升,最后都有持续飚红的市场来承担。限购限贷以来的调控中,终于遭遇挫折。绿城大部分产品定位高端,60%客户对象是企业主,正和调控“直面相撞”。宋卫平叹息说,6年前在无锡拿的地,房子出类拔萃,价格也不贵,但被限制的客户太多,成了难以消化的库存。

  2012年,绿城一度挣扎在“生死线”上。当年,绿城与融创订立合作框架协议,又获得香港九龙仓战略性投资,终于渡过难关,但再也没法回到曾经的辉煌。直到如今融创以近63亿港元(7.7526, -0.0006, -0.01%)收购绿城,成为今年中国地产最大收购案。

  一度被称为“楼市晴雨表”的杭州房地产市场自1998年商品房改革以来,南都、绿城两家名企一度各领风骚,这两家当年浙江最大的房企都有鲜明的文人风格,相隔几年先后出售股权给产品层次多元的万科和以“狼性”销售著称的融创,充分说明一个现实:当下的市场不相信“文艺范儿”,准确及时对接市场需求才能适者生存。

  代表了行业“细化发展”趋势

  融创购绿城股份,网上舆论和不少绿粉表现“悲情”,宋卫平从绿城向蓝城的“转身”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也代表了房地产行业资源重新配置和优化整合的“细化发展”趋势。

  从绿城的发展历史以及宋卫平自己言论来看,过去的绿城一直希望把自己定位为城市的公共事业建设者,绿城长期以来成本高,负债高,利润薄,是“不太会赚钱”的公司。

  宋卫平今后将重点打造以养老服务、商业代建、农业、教育等为主的“蓝城”。正如他所言:“为老人家服务,是一片‘蓝海’。”丢掉了一个传统模式的宋卫平,多了一个做养老模式的新宋卫平。实际上是从传统房产开发商向“生活品质服务商”转型升级。

  而融创被绿城方面认为具有更优秀的市场判断和高周转能力,2012年两家合资的上海融绿公司在成立第一年销售规模已进入上海市场前三甲。让经营人才在困难环境中施展身手,让制造人才去潜心发扬“专业主义”,这是市场变化大浪淘沙形成的合理布局。

  十多年商品房市场发展,历经多次调控和市场起伏,不管怎样,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和住宅文明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住房的要求会越来越多元,不管企业如何倒腾,“物有所值”是市场永远的价值观,掌握购买力的广大购房百姓才是去留、兴衰的最终决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