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生活,幸福过年

要闻南方周末2015-02-08 16:13:08

  无论在阳光明亮的南方,还是冰天雪地的北国,这是十三亿多人的共同节日,浓浓的亲情盛满每一个中国家庭。谁说传统全被荡尽,习俗早已不存?从冬至、腊八到小年,这些伴节激起年末的涟漪,圈圈都指向此刻的亲人团聚。

  这种团聚,不仅意味着儿孙们从外地往回赶,也包括迎请另一个世界的祖灵。忙碌了许久的大人们将大鱼大肉端上桌,也为祖先放上碗筷,招呼他们享用这丰盛的家宴,顺带向他们祈祷,保佑一家老小身体健康,事事顺利。

  祖先与神灵们是否真的在场?不同的人有不同回答。“祭如在,祭神如神在”,重要的是,通过诚心地祭祀,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置身于一种虔敬的氛围,一种悠久的传统。这传统突破了生死悬隔,从几千年前的封建时代,到皇权帝制时代,再到民国以至当下,从未真正断绝。这传统比变幻不定的政治更根本,比张扬理性的科学更久远。这传统告诉我们仁义是做人的根本,礼节是处世的规矩。而仁义与礼节的根子,都在中国人念兹在兹的家庭。除夕与春节,就是家庭的信仰节。

  既然是信仰,必是可以安顿生命的地方。除非你是彼岸的信徒,倘若生命只如急速射出的箭镞,终点只是一场必然的陨落,此世为何还值得一过?在这种单线条的逻辑下,你也很难将此世的意义寄托于子孙,因为子孙也得承担相同的命运。好在,年年有除夕,岁岁有团聚。于是,每一个春节,我们得以与生我养我、我生我养的亲人们相处,于是,生命又回到了原点。在故乡,在这个家里,在我们出发的地方,每个人都带回自己的乡愁与牵挂。我们和亲人们一起,洗去人世尘劳,让生命得以暂时地停靠。

  不仅是暂时停靠。我们和父母、孩子一起贴春联,包饺子,备食,请神,闲谈,放鞭炮……我们做这一切,不再是为了一个外在的目的。我们的内心从种种世俗目标与人生理想上收回,安居于当下的每一个细节。我们无需再问:工作为了什么?生活为了什么?辛劳一生是为了什么?因为意义已在当下的劳动中不断涌现,已在此刻的相处中不断生发。除夕之日,我们不能不感到喜悦,不能不感到丰盛。春节之时,万物回归意义诞生之地,我们回到了自己的永久的家。不只是今年回家,如果有可能,很多人也愿埋骨桑梓地,永远栖居于这个家。家,让我们安心。

  与其说时间是一条射线,倒不如说它更像一个神奇的圆环。年复一年,一个个春节,就是一次次准时抵达的生命节点。从开始到终结再到新的开始,个体生命的鼓点,就这样在家庭之中不紧不慢地敲着。将我们,从无忧无虑的黄发垂髫,敲成责任在肩的中年,敲入“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老境。

  正因时间不是一条射线,过去也就从未消失。它们只是化成了记忆、经验和智慧,随身携带在我们的思想里,身体上。未来也并不缥缈,它就在除夕夜与亲人的守岁闲谈中,它就是我们此刻拥有的希望和梦想。只要我们用心体察,尽情生活,生命的时间圆环,就会越来越丰厚,越来越明澈。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随心所欲而能不逾越内在的规矩,这就是自由的真意。两千多年来,孔子的生命体验,在一代代中国人的生命里回荡不息。孔门如此,道家与佛教又何尝不近似于此?儒释道构成了传统中国人的主流精神世界,谁能说中国人的一生,不就是追求生命自由的一生?

  不仅是个体的一岁又一岁,不仅是光阴的一年又一年。2014年,是癸巳与甲午之交,1954年,也是癸巳与甲午之交,1894年,还是癸巳与甲午之交。这种纪年的循环,未尝没有深意。两个甲子前,清政府于甲午海战败于日本,这个老大民族终于猛醒,而有急促地改变。或许,正因太急促,而致晚清立宪的失败,而继之以亚洲第一个共和国。1954年新中国诞生第一部宪法,而1953年到1956年,中国被带入计划经济与政治运动的曲折之路,复又回归到自由市场与依宪执政。谁能说,这120年,中华民族不也是寻寻觅觅中探索通往自由与文明之路?

  120年,甚至180年,也太过漫长!幸好,我们还有除夕,还有春节,还有一年一度的身体与心灵的回归。我们的传统没有被彻底毁灭,我们的经典依然存在,我们还懂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即便像一群群在大地上涌动的候鸟,我们还是和百年千年前的祖先一样,千辛万苦地回家过年,重回我们的精神原点,重回我们的生存深处。

  所以,过个幸福年,就是我们对你最真挚最深厚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