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路无名3年多 郑州白沙镇居民落户难

要闻河南商报2015-03-17 08:10:47

  郑州白沙镇一条路的名字3年来一直确定不了,不少小区居民无法上户口

  相关部门回应,道路名字已确定为“白沙路”,小区门牌号正在办理

  这条坑洼的白沙路将会重新规划,但改建的时间还没有确定

  3年来,郑州白沙镇几个小区门口的一条路困扰着业主们:起初没有正式名字,后来镇里起了名并开始改造,2012年在行政区划变更后工程就此搁置,路名也变得飘忽不定。半拉子工程带来路面破损不说,由于小区没有门牌号导致落不了户,这让很多业主着急不已。

  现场 路名不定 上学碰钉子 道路不平 与臭水沟做邻居

  “老是烦啊,俺孩儿今年该上初中了,这现在去哪上。”查女士是宽豪斯二期业主,2013年入住新房,但新房子给她添了个大麻烦,“想着买房让孩儿上学方便呢,可现在户口上不了,只能划片去庄里的小学,学校条件差,害怕把孩儿耽搁了。”

  听到查女士与河南商报记者在说无法落户的事,其他几位业主也围了上来。

  “家门口这条路都不知道叫啥,以前说是青年路,现在又说是白沙路。”说起家门口这条不知名的路,梁女士很无奈,“听说是因为这条路名字没有确定,所以户口一直落不了。没法落户,小孩上学就成问题了。”

  除了无法落户,小区门前这条人们俗称的“青年路”本身,也是问题颇多。

  “青年路”是条坑坑洼洼、布满裂纹的道路,也是宽豪斯居民进出的唯一道路。“北半边破路后没有恢复,都是土,下雨积水,刮风尘土飞扬。”业主张先生说。

  毗邻“青年路”的水沟也让人心烦。这条露天排水沟,宽10余米,全长5公里左右,沟里满是墨绿色污水,水面上漂着各类垃圾,虫子满天飞。

  张先生说,这条沟人们都叫青年沟,“我们天天闻臭味,夏天都不敢开窗户。”昨日,河南商报记者走访发现,除了拥有1108户的宽豪斯小区,沿途同样深受其扰的还有不下3个小区。

  梳理 相关部门前后回复不一

  2011年,白沙镇发布的计划是,因为青年路及青年沟位于镇城中心,镇里决定对其进行全面治理及升级改造。

  宽豪斯小区业主严超说,他一直以为这条路在改建之后就可以上门牌落户了。但事实是,不仅路成了“半拉子”,连门牌也没有。

  “施工很慢,之前破路就弄了很久,之后连个工人都没了。”严超说,从2012年年初,他们就多次在网上问政平台上咨询。

  2012年7月5日,中牟县回复市民称,工程会尽快施工。半年后,白沙镇由郑东新区代管。

  2013年5月31日,郑东新区称要待新的规划方案出台后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施工。

  2014年11月19日,郑东新区称,该道路的维修资金审核手续正在办理,待资金审核通过并拨付后,即可施工。

  不过,2015年2月13日,回复出现大变化,郑东新区称,青年路目前暂无修建计划。

  此外,这条路的正式名字始终没有确定。2014年11月21日,郑州市民政局称,拟命名该条道路为“白沙路”,方案也已提交市政府常务会审议。

  民政部门 已确定为“白沙路”

  对于路名纠结的问题,郑州市民政局解释称,之前白沙镇以“青年路”上报至中牟县,但因为县城已有重名路,因而没有批准。在郑东新区代管后,该区域整体规划没有出台,郑东新区便没有将该路列入命名计划。

  昨日下午,白沙镇民政所罗姓所长向河南商报记者最后确认,这条路已不叫“青年路”,而是改为“白沙路”,“年前市里已经审批了”。

  派出所 门牌号尚在办理

  对此,宽豪斯小区物业公司的刘姓经理也表示,已接到郑州市政府的通告,“‘青年路’已经正式确定名字了,以后叫白沙路。”他说。

  名字定了,小区居民的户口是否就能落呢?

  刘经理表示,“现在正等片警签字,完了就能去镇派出所申领小区门牌号,门牌号下来,业主就可以办理落户手续,估计两个月能全部办好。”

  依照刘经理所说,记者又到白沙镇派出所了解最新进展。

  户籍科一民警称,门牌号要由郑州市公安局审批,从递交当天到下来需要1个月。

  不过,她建议,如果居民比较着急,可以由业委会出面与派出所协商,因办理外地户口迁移手续也需要1个月时间,派出所可以先受理迁移业务,“两方面同时进行,可以节约时间。”

  新城办 道路确定纳入规划但改建还需时间

  昨日下午,白沙镇新型城镇化服务办公室(简称“新城办”)主任张春正表示,他们原本打算彻底改造“青年路”、“青年沟”,但因为划入郑东新区时,工程还没完成,为了防止重复拆建,镇里就停止了施工。

  “新的规划没出来,但内部消息说可能要重新规划,所以我们就算是建好了也得再拆,岂不是浪费资源。”张春正说,这两年是白沙的艰难过渡期,很多道路规划都可能推倒重来。

  不过,他透露,白沙路路名已经确定,而“青年沟”以后也将被填平,北侧将会建设新的景观河,但这都需要时间,“对沿路的居民肯定是一件大好事,希望他们多多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