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中国养老产业或需5年以上的“启蒙期”

要闻中国青年报2015-04-24 09:21:33

  中国养老产业或需5年以上的“启蒙期”,金融产品创新将成为养老产业发展的引擎。谈到养老产业的现状,清华同衡养老产业专家委员会执行秘书长陈首春认为,民众支付能力不足、未富先老,仍是中国养老产业最大的痛点。

  4月20日,2015清华养老产业高端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控人居集团、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主办。由于养老产业涉及面广,其持续发展需要全产业链支持,因此主办方邀请了旅游、农业、林业、互联网等领域的近百位专家学者。

  根据民政部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内地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两亿,占总人口的14.9%。2014年,65岁及以上人口达1.38亿,占总人口的10.1%。而到2050年前后,内地每3个人中就有一位超过60岁的老人。

  “老龄化是社会问题,也是全球性问题。老人特别是中国的老年人,普遍都很节俭。用赚钱的思路去推动养老事业发展,是不现实的。养老产业就应该是微利的。”陈首春说。

  在他看来,2016年~2020年“十三五”规划期间,应是中国养老产业的“启蒙期”,国家政策可能会有调整、转变;同时,消费者也需要逐渐成熟,转变养老观念,增强支付能力。“最好的养老方式,应该是对既有生活和既有生活方式的延续。养老需求遍及全社会,同样,养老服务也应当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领域,以碎片化的形态,散布在众多行业、产业当中,如同春风化雨那样。”

  对于目前国人未富先老的社会现实,以及老年消费者支付能力不足影响养老产业发展的问题,同样是与会者关注的重点。

  “按目前的物价水平和人工成本,在大城市中,如果老人没病没灾,每月两三千元,也许勉强够用;一旦失能、失智,需要照料,居家养老恐怕都捉襟见肘,更不用说送进养老院或护理院了。”陈首春说。

  养老金替代率是衡量退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标准,55%是警戒线。全世界78%的国家中,养老金替代率都高于60%。

  据了解,2000年,中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替代率是60%左右,到2013年下降到43%,此外,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比例不足2/3。专业人士还结合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作出估算,目前,我国处于失能、半失能、失智状态,或超过80岁以上、确需照料的老人约有5000万人。

  陈首春说:“这5000万失能、失智、高龄老人是养老服务业面对的刚需阶层,但机构可以收住的老人不会超过整个刚需阶层的10%,绝大多数刚需老人依然是住在自己家里。”

  根据民政部统计公报,全国养老床位数从2008年的235万张增加到2013年年末的近500万张,但是同期总体空置率水平也从19%持续上升到38%。

  “一方面是目前的养老机构定位不准,面向刚需老人的护理型养老机构占比过低;另一方面在于消费者的支付能力严重不足。因此在政府层面应该做的也是两个方面:一是对养老机构应该从追求数量增长向调整结构转变;二是要把补贴投向刚性需求的中低收入人群,真正提高消费者支付能力水平,使得老人无论在机构还是在家里,都有购买养老服务的能力。”陈首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