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华商领袖:中国的投资环境比任何国家都好

要闻南方日报2015-09-28 09:21:53

  广东自贸试验区三大片区面向港澳错位发展,重点打好“港澳牌”,给华商带来了无限商机。

  在第十三届世界华商大会上,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位华商,就经济热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思想交流和碰撞。南方日报记者就与广东发展紧密相关的话题,专访了几位香港华商领袖。他们认为,虽然面临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但中国大陆的投资环境仍然前景光明;广东自贸试验区应抓紧机遇,为全国提供可供复制的改革经验。

  26日,世界华商大会举行了闭幕式和欢送晚宴,现场举行了会旗交接仪式。据悉,第十四届世界华商大会将于2017年在缅甸举行。

  在未来30年谁完全放弃中国市场,谁就将后悔。

  ——香港中国商会主席、经纬集团主席陈经纬

  建设南沙,是我们家族薪火相传的志业。

  ——香港中华总商会永远荣誉会长、霍英东集团行政总裁霍震寰

  建议在自贸区内建设香港园区澳门园区。

  ——香港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副主席曾智明

  广东自贸试验区

  自贸区可设香港园区澳门园区

  广东自贸试验区三大片区面向港澳错位发展,重点打好“港澳牌”,给华商带来了无限商机。

  香港中国商会主席、经纬集团主席陈经纬认为,设立自贸试验区是现阶段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需要。陈经纬引用习近平主席的话说:“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这就是中央政府设立自贸区的目的”。因此,他建议要拿出当年兴办深圳经济特区的勇气和魄力,加快广东自贸区的建设。

  此外,陈经纬认为,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自贸区在做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办法方面,相信不亚于上海。在贸易便利化、跨境金融业务方面等,如果能够逐步出台相应的创新举措,不但对广东自贸区自身的发展有益,更可复制到全国推广。

  “建设南沙,是我们家族薪火相传的志业。”香港中华总商会永远荣誉会长、霍英东集团行政总裁霍震寰谈及家族与自贸区的渊源。他介绍说,国家设立自贸试验区的消息令人振奋,目前集团正与政府和专家们探索在南沙客运港附近地区构建一个“境内关外”先行先试片区,在一国两制和自贸区总体思路下,适当地在粤港澳政府管理、建筑规划、营商法规、资金和人员往来及信息分享等方面,探索和试验更创新的政策,培育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的产业链,搭建粤港澳与国际合作的互动机制。

  香港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副主席曾智明认为,广东自贸试验区不仅是粤港澳经济合作更是文化融合的平台,他建议在自贸区内建设“香港园区”“澳门园区”,完善商务和生活设施配套,将港澳式生活移植到自贸区内,让港澳投资者在自贸区工作、生活更加自如,并逐渐实现与大陆文化的融合。

  大陆投资环境

  中国大陆仍会是投资的首选地

  李嘉诚自今年以来不断退出中国大陆的房地产市场,受到广泛关注。霍震寰认为,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欧洲资产价格出现了一个低谷,李嘉诚手下的商业集团在全球布局,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合理的买卖行为进行资本优化配置。他说:“经济是有循环的,起伏不定,时高时低,抓住经济的循环是一种重要的商业本领。李嘉诚在这方面很有眼光,否则不可能成为香港首富。”

  在陈经纬看来,这是一种十分正常的商业行为,企业生存发展要考虑成本收益,当手上的资产盈利空间到达顶点时,通过出售换取资本再进行投资,是合理的商业策略。“有人把李嘉诚先生这一在香港社会常见的、合法的商业行为与政治行为挂钩。我希望大家不要把一些商业行为政治化,也不要戴着有色眼镜且未经专业分析想当然的揣测而作评论。”陈经纬说。

  当前全世界包括中国都面临着经济下行的压力,加上前一阵中国股票市场的动荡,中国的投资环境和未来前景成为了热议的话题。在曾智明看来,世界主要经济大国包括日本、美国等都面临着经济放缓的问题,中国经济不可能长期双位数增长,经济相对放缓实际是市场走向成熟过程中的自我调整,“中国大陆仍会是我投资的首选地”。

  陈经纬认为,目前中国企业就生存、发展环境而言,比任何国家都好。好就好在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好在有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的13亿人口的庞大市场,好在把“引进来、走出去”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好在中央政府“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现在不乏有人唱衰中国经济,我认为那不是‘衰’,而是步入‘新常态’。”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实现了世界经济奇迹。现在与以前相比,虽然投资空间相对小了,但实际上是步入了一个转型升级的时期,“新常态”下的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在过去30多年来谁放弃中国市场,谁就得不到利益;在未来30年谁完全放弃中国市场,谁就将后悔。

  “中国的财富创造已经是一个奇迹,对于全世界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霍震寰说,当前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东西部的均衡发展,布局更加全面,制度趋向成熟。在他看来,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一些低端耗能的产业已经不适应市场的需要,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时期,要有所取舍、有所抉择,出现一些困难和阵痛都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