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州行政副中心怎么建?专家:别又“摊大饼”

要闻中国经济中心2015-09-29 09:49:55

  2015年7月,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黄艳说,早在2004 年修订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时,就有计划地在通州预留了大量行政办公用地。图为位于通州北苑的楼盘建设工地。

  通州行政副中心怎么建

  北京市政府智囊建议:提升居民本地就业率,减少与中心城区的人口潮汐式流动;争取成为全国示范样板

  3个月前的7月10日,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正式公布,通州将加快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规划建设。7月14日,北京市规划委明确表示,将有序推动北京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或部分向市行政副中心转移。

  行政副中心的定位对通州无疑是历史性机遇。不仅是北京,目前,我国特大城市普遍存在主城区人口压力偏大,功能过度集中,已超出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等问题。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应运而生。

  近日,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提出,为引导人口和产业由特大城市主城区向副中心疏 散转移,急需寻求和树立一个成功的国家特大城市副中心建设示范区,以引导全国特大城市副中心的高效优质发展。“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在全国重大战略的实施推 进过程中应该承担示范引领作用。”

  不再当“睡城”

  促进产城融合和职住均衡

  一走出北京地铁6号线的终点站潞城站,荒凉的气息便扑面而来:工地上巨大的土堆和成片的麦田,感觉就是到了农村;只有眼前的这座崭新的地铁站,和地铁站旁停满小汽车的停车场,能够显露出一丝城市的味道。

  乘坐地铁的人流不少,因为这里距离河北燕郊只相隔一条潮白河,每天都有很多人从燕郊拼车来到这里,再换乘地铁去北京市区上班。

  在出口处,聚集着一些售楼人员,一见到行人就拿出手中小广告硬往手里塞。他们清楚地知道,趁着北京市政府即将搬迁的热乎劲,要抓住机遇赶快卖房。“某楼盘一夜之间每平米涨了5000元”、“两个月的时间均价涨了4000元”……类似的传言在这里口耳相传。

  其实在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尘埃落定之前,通州“睡城”早已名声在外。每天清晨,数以万计的上班族们拥向通州的地铁站和公交车站,挤上开往北京城区的班车;晚上,这些人再坐上通往通州的公交车挤回来。

  刘燕就是挤公交大军中的一员。她家住通州北苑,工作单位在北京城的核心地带前门附近,每天从家赶到单位,最少也要花上一小时。“早晨出不来,晚上回不去。”这是包括刘燕在内几乎所有在通州居住的上班族的共同感受。

  多年以来,通州区除了房地产以外,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支柱产业,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极为有限。因此,通州给人的整体印象,就是满街的房地产中介,“有城无业”是业内人士对通州的共同认知。

  “通州区主要承担着以居住功能为核心、以生活型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功能,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卧城化’迹象。”李国平的评价切中要害。

  不过,这种情况将随着通州行政副中心的建设发生改变。 北京市规划委副主任王飞日前表示,未来将通过中心城存量功能的疏解,促进通州的产城融合和职住均衡。通过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宜居宜业的通州,让就业、居住和生活都在通州。

  按照北京市的规划,通州既要承接北京市公共行政功能疏解,又要建立功能完备、品质优良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宜居宜业环境,这个行政副中心将怎么建?未来依托什么产业发展?

  “依托具有较强吸引力的行政机关单位,大力发展为公共行政配套的服务功能,如金融、咨询、办公、法律等现代服务业。同时针对迁入的大量行政工作 人员和高级人才,建设高档次的购物、休闲、康体、娱乐等设施,配套优质公共服务设施,使通州成为宜居宜业的行政副中心。”李国平说。

  目前,通州人口已经超过130万,大量人口转移至此,是否会成为另一个拥堵的区域?李国平认为,通州距离北京主城区太近,不能无限扩大,要避免之前摊大饼的城市发展方式,否则大量人口聚集,还是不能起到疏解分担功能,区域内的发展压力并不能得到缓解。

  “要避免‘卧城化’发展,就需要积极推动和实现产城平衡。”李国平认为,要提升居民本地就业比例,吸引外迁就业人口在通州居住,以实现产城平衡为目标,减少与中心城区的人口潮汐式流动,在疏解中心城区城市功能的同时,有效、有序地分担其人口压力。

  副中心不能继续“摊大饼”

  北京应有多个副中心

  早在通州成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面纱还未揭开之时,与之相邻的河北燕郊、大厂等地的房地产开发建设已经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当北京行政副中心尘埃落定,无疑未来这里将成为一个区域高地;但是,周边的区县利用通州的配套进行发展,也将给通州带来压力。

  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副中心的建设是为了化解城市病,但如果副中心也盲目无序发展恐怕又会带来新的城市病。这是让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最为担忧的。他指出,要认真总结北京中心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副中心发展也要控制城市边界,防止在行政副中心“摊大饼”,避免与朝阳、燕郊等地成片式发展。

  作为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赵弘最近到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进行了一周的考察。

  斯德哥尔摩是一个拥有200万人口的风景秀丽的城市,中心城区人口78.3万,城区周边散布着星星点点的卫星城,还有其他类似于卫星城的大社 区。这个城市让赵弘留有深刻印象的是拥有大量的生态屏障,从主城到卫星城穿越十几公里都是大型绿化带,生态环境优美,其间没有任何建筑,没有成片的城市连 接带。这些卫星城和大型社区都是通过市郊铁路联系起来。

  “斯德哥尔摩的规划建设顺序是先建设火车站和市郊铁路,其次建设公共服务和医疗教育,最后建设住宅区域,这种建设格局使得新城、卫星城具有很强 的吸引力,因为很方便大家出行,市郊铁路也就十几分钟的车程,直接和地铁相连。”赵弘向《中国经济周刊》表达了他对斯德哥尔摩城市建设的赞誉。

  在他看来,我国城市病普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城市规划方面存在重大缺陷,“没有充分考虑城市多中心格局的规划,都是一种‘摊大饼’式的单中心的蔓延,国家的规划理念和思路需要进行重大调整。”

  一个城市要发展,要解决的最大的突出矛盾,就是集聚和效率的矛盾,而这个矛盾需要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上得以解决,“一般采取主城和卫星城格局来进行空间安排,一开始就要考虑多中心思路,不是等城市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时才开始考虑多中心。”赵弘说。

  和赵弘同样持有“多中心”观点的,还有北京大学教授杨开忠。在他看来,不要过分强调通州“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定位,北京作为这样一个超级的都 市,应该有多个副中心,“比如说,东京至少有10个副中心,所以建议北京在做好通州副中心建设的同时,应该规划建设其他的副中心,比如说昌平科教副中心、 怀柔文化副中心、亦庄大兴高端产业副中心都应该提到日程上来。”

  “多中心”规划相对更为长远,眼前的问题是,如何做好通州的城市规划。这个问题,官方也有回应。

  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黄艳曾表示,通州下一步要大力发展以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为主体的郊野公园环、以北京周边地区为重点的环首都公园环,实现城市组团之间的有效生态隔离。

  据黄艳介绍,未来的通州肯定是一个独立的新城。重要的前提是要加强轨道交通建设,地铁将在已有的6号线和八通线的基础上,7号线还要继续东延。 区域快轨将实现与机场、周边新城、周边河北区域的便捷联系。道路网密度将达到每平方公里9公里,是目前中心城道路网密度的1.8倍,林荫道比例达到 70%。

  搬迁需渐次进行

  公务员肯定要优先进入

  按照北京市规划委的表态,“将有序推动北京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或部分向市行政副中心转移”,从字面上理解,似乎并非所有的北京市机关和事业单位都要搬迁到通州。

  据知情人士透露,尽管北京市政府搬到潞城是定了的,但是不是所有的北京市机关和事业单位都搬过去,目前还不得而知。

  “据说职能部门,比如工商、税务部门都要搬,但是像我们做宣传工作的,有可能就不搬,迄今我们从来没有召开过关于搬迁的会议,单位高层领导在正 式会议上也没提过这事。”在《北京日报》工作的李菁(化名)告诉记者,她对单位是否搬迁到通州“无所谓”,“我刚在南五环附近买了一套新房,如果要搬,从 南边往东边的通州方向比较好走,直接上五环就行了。”

  相对李女士的“豁达”,张琳(化名)却有些惴惴不安。博士毕业分配到北京行政学院,孩子刚满2岁,马上面临上幼儿园和小学,单位是否搬迁她挺在意。

  “我现在居住的房子地理位置不错,附近有一个很好的学校,有利于孩子上学;如果搬过去,也不知道通州配套的学校会不会建起来,我就是希望孩子能上个好一点的学校。”

  和李菁一样,张琳说他们单位至今也没有搬迁的任何消息,她推测,如果他们单位要搬,也可能是最后一批。“我们私下会议论,估计会按照和市委市政府工作的密切程度来决定是否进行搬迁,毕竟日常工作中单位的紧密配套很重要,将相关单位放在一起,方便工作,效率也会提高。”

  “行政副中心来了,公务员肯定是要优先进入的。”李国平向《中国经济周刊》直言搬迁一定是渐次推进,而不是“一蹴而就”。行政副中心的建设是一个长远的过程,李国平甚至认为,“不是三年、五年,建成和完善可能需要十年 。”

  关于搬迁的最新进展,有知情人士透露,目前通州的行政副中心建设还处于规划和土地拆迁阶段,动工建设和完善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今年是不可能有什么动作的,但现在已经在向这方面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