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扰李嘉诚的两大“天问”

要闻时代周报2015-10-22 10:20:04

  今年夏天,漩涡中的李嘉诚特别借用了犹太教拉比的一个古老命题坦陈困惑。演讲地是他捐资达数十亿港元的汕头大学。

  针对多方指责,最近,李嘉诚对外感慨:不少人仍滞留于“观感”主导的思维模式,容易让怀有动机的人,乘势把别人钉在“耻辱柱”上;李嘉诚又说近日风雨令人诧异、是非令他痛心,但更坚定推动教育改革,“只有教育才能确保中华民族持续的复兴和觉醒,因为愚昧,是人类最大的敌人”。

  根据时代周报10月13日一篇报道,“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是由汕头大学与以色列理工学院合作筹办的大学,其中李嘉诚基金会捐资1.3亿美元,广东省政府与汕头市政府出资9亿元人民币。这是继上世纪80年代起捐资创办汕头大学,21世纪初捐资兴办长江商学院之后,李嘉诚又一次斥巨资办学”。

  不过,李嘉诚仍困惑重重。注意,请勿单从“政商关系”“市场营销”等角度解惑。相关答案大缺哲学感。而是应当回到一个古老命题,做刨根究底的“终极”思考。

  关于人生意义,中国孟子豪情万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从一介学徒起家的李嘉诚少年老成,除了依中国“熟人社会”机制建构自身商业体系之技术,多少也有大笔奉献,已算礼尚往来。相对谦虚的是,如今87岁的这位老人显然认为“生存技艺”不值一提,至少“不足外人道”也。这样,李嘉诚此问,远较孟子之志忧伤哀婉。

  或许给出希伯来式回答更合李嘉诚本意?但因拒绝公布众所期待的“标准”答案,此言甚早。

  此拒绝,或与李嘉诚的商人品性相关。商人大都仅信眼见。一个节制的商人不会去谈那些谈不清或者引发激烈辩论的“玄学”。对李嘉诚来说,这些说不清或者容易引发矛盾的至少涉及两大话题:第一个话题是不能和气生财的“政治”(例如“中国向何处去”,曾被多少“仁人志士”说是“天问”);第二个话题则是实打实的“天问”,即此生究竟谁能“爱我到底”。

  上述“天问”,在人类思想史中相辅相成。古今中外,几乎所有文明都大力嘉奖两种优良秩序:一种是“各从其类”,另一种是“爱人如己”或说“舍己”的“奉献精神”。柏拉图《理想国》赞美前者。法治呼求“各从其类”。至于“舍己”,更多是一种大道之下忘我之境界。太多职业商人认为,力所能及的付出就算“心安理得”,不求婴童梦幻。

  就此层面而言,李嘉诚给出的是“个人主义”式回应,而非大共同体本位的答案。但两大“天问”的终极答案,绝非个人主义能一言以蔽之,那种大共同体之舍己,未必道德绑架,仍有其意义。

  最终,虽引用犹太教拉比之问,但李嘉诚不是希伯来文化委身者。在此,“天问”已经“不甚了了”。不过,至少,这个“逃兵”为我们留下来了两大关乎人生幸福的命题。因此,若爱中国,期待在中国有更有意义地活着,读者朋友们,请头脑风暴,并穷追此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