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郑州城中村改造前,政府应为郑漂先做好预案

要闻大河报2015-11-12 09:30:42

  年底前,多个城中村将启动拆迁改造,约有40万郑漂受影响,他们将何去何从?11月10日晚,大河报联合松社书店举办了一场“大河问策”,邀请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城市发展研究学者参与对话,为郑漂族寻找安身之所。依靠公租房是否可行?专家们还提供了哪些新鲜观点?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对话。

  【现场直击】

  诉苦|房子都太贵,真不行就打算回老家了

  大河报几乎每发一篇城中村改造的消息,都能占据网站头条,也不断有读者和郑漂族说,在对城中村生活的怀旧煽情之外,能否解答“城中村之后何处安居”的困惑。这也是举办此次“大河问策”对话会的缘由。

  11月10日晚6点,距离“大河问策”对话会开始还有一个小时,近百名观众早已落座等候,其中一半多是年轻郑漂的青葱面孔。

  “我在陈砦才住了三个月,本想好好打拼一番可就要没地方住了。”23岁的吴云涛老家在周口农村,刚毕业的他在一家公司做推广,实习期工资不到2000元,北区几个城中村均要拆迁的消息让他心急如焚。

  32岁的陈宏在郑州打拼6年,当年一起漂在郑州的朋友因为“住哪儿拆哪儿”不愿再折腾,有的回老家,有的转战北上广,他从杨君刘搬到刘庄没两个月,又难逃被拆的命运。这两天他跑了4个小区找房子,但都太贵,“真不行的话,我就打算回老家了!”

  呼吁|40万郑漂为郑州作了贡献,要想办法把他们留下

  参加对话会的嘉宾具有经济学、社会学、房地产研究等不同学科背景,分别为浙江财经大学经济与国际贸易学院教授谢作诗,郑州市社会学会会长、郑州大学软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纪德尚,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社。这样的专家组合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根据郑州市金水区政府的计划,年底前,陈砦、庙里、刘庄、柳林、沙门、高皇寨等一大波城中村均将启动拆迁改造。粗略估算约有40万郑漂受影响,他们是融入大郑州还是选择逃离?

  “40万郑漂为郑州作出了贡献,一定要想办法把他们留下,因为如果他们离开了,郑州的劳动人口供给减少,将对小微企业及服务业的运转产生影响,进而提高群众生活的成本,长远看还会影响城市发展的竞争力。”一开场,谢作诗教授的一番话让郑漂族心里一暖。

  纪德尚也表示,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离开人任何建设都没有意义,40万郑漂是为郑州发展做出贡献的,这座城市也应该为他们的出路想想办法。

  申请公租房靠不靠谱?

  1

  该拿什么留下郑漂?专家给出的第一个锦囊是“公租房”。但郑州公租房“僧多粥少”,缺口严重,32岁的郭铭就在现场讲述了他申请两年公租房,都没有轮上的遭遇。

  作为郑州市房管局政策咨询专家,刘社说,郑州市建公租房近几年开始提速,但对公租房需求更为急切的人群往往是小微企业低工资的员工,由于这类人员流动大,政府应该注意工作年限、社保等门槛的设置问题。

  “建设公租房是体现社会公平,面对的是真正需要的人群,那些在城中村居住打零工的人是城市所需,政府应该承认‘零工经济’存在的地位,保障这个人群的生存权利。”纪德尚说,公租房的门槛应该降低,让郑漂们能够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