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访郑州护燕工地:雏燕长大飞离沙巢 俩工地开工
燕去巢空空
曾经,那些在工地上的巢穴待哺的小沙燕
今夏,可爱的沙燕牵动了无数人的心。昨日,记者回访两处工地,发现燕子们飞走了。
回顾过往有关燕子的点点滴滴,有发现燕窝时的惊喜,有家园不保的担忧,有全国齐声护燕的感动,有相关各方停工保护的感动,有雏燕萌态可掬时的莞尔,有燕巢被不慎破坏的感伤……燕子们走了,而我们收获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悟。
【最新进展】
雏燕长大,飞离沙巢
昨日,大河报记者来到新郑龙湖镇燕子们安家的工地,以往筑巢密布的基坑内工程车辆来往不断,一片繁忙景象。昔日燕子的家已经看不到了。
河南省野生鸟类观察学会的郭杰告诉记者,自从燕巢5月份被发现后,他们每隔一周就要到此观察一次。“近来燕子的数量在逐渐减少,因为小燕子长大了,有了飞行能力它们都可以独自生活了。”郭杰说,直到7月11日,工地中已经看不到燕子飞翔的身影了,随后,相关的隔离带和保护标志被撤除。
现场,施工方负责人牛经理说,燕子走后工地立即进行了复工。“工期耽误得比较多,现在就抓紧时间赶,具体损失多少钱还真没有算过。”
随后,在郑州西郊的南水北调工地上记者看到,只有零零星星十几只燕子不时出入巢穴,洞内已见不到雏燕了。负责人张经理说,工地马上就要动工,为等候燕子繁育,近一个月来工地损失约百万元。
“崖沙燕筑巢就是为了繁育后代,现在任务完成了,它们也就不再需要住在巢穴里了。”郭杰说,当天气转冷时,崖沙燕会向南方迁徙。“明年燕子们可能不会回来这里了,我们通过观察开封一处保存完好的崖沙燕旧巢,它们第二年不会再返回旧址,至于明年会出现在何处,现在还不得而知。”
【相遇】
那一天,我们在工地看见了你们
初次与崖沙燕相识,是在5月19日。在新郑市郑新公路与祥云路交叉口南侧300米处一建筑工地内,上万只燕子在一个深约10米、足球场大小的基坑内断面上打洞筑巢。
现场的施工人员说,此处地基在年前开始动工,因为一些问题挖挖停停。最后一次停工是在4月份,燕子也就是在这段时间来筑巢的。“现在地基就要复工,工程要赶进度,很快钢筋水泥一进来,燕子肯定没法在这儿生活。”
郑州师范学院自然博物馆馆长李长看说,5月是它们的孵化期,等到7月,雏鸟就能学会飞翔,自己觅食。“如果不停工保护,将严重破坏燕子的生命周期”。
同样是近万只崖沙燕,同样是在工地上筑巢打洞。6月4日,在郑州西郊的南水北调工地上,记者发现了另一群燕子的家。
【相爱】
停工护燕,郑州满城弥漫着善意
5月20日,本报的报道刊发后,新郑市林业局立即派人赶赴现场勘察。同时,还有新郑市龙湖镇政府以及下属郑老庄村村委会的工作人员赶来。经过核实,该工地是郑老庄村的安居工程项目。
因为燕子处在繁育期,林业部门决定实施原地保护——暂缓施工,等待燕子繁育结束。
工地负责人表示:“虽然村民盼着搬进新居,但为了保护动物停工,相信大家都是可以理解的。”
本报的连续重磅报道,最终促成燕子窝被成功保护,这一人与自然的“美丽童话”打动了无数人,引来一片喝彩声。一时间,本报的连续报道成为当时关注度最高的新闻之一。这一圆满结局的背后,凝集着郑州这座城市的善意和温度。
在南水北调工地上,施工项目部有关负责人也表示,在确保工程总体进度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到秋分时节,等这些崖沙燕繁衍生息完毕,迁徙离开这片故园,再对临时通道实施挖掘。
工地的爱心,又一次引来一片赞誉,继新郑之后,郑州也获得了“大爱之城”的美誉。
【相守】
劫后余生,工期推迟到7月15日
然而,6月中下旬,郑州南水北调工地上,工人擅自将铁臂挥向了燕巢……还没来得及看看这个世界,这些嗷嗷待哺的小燕子永远留在了自己的家里。地面上,支离破碎的幼鸟尸体随处可见。被毁的燕巢约有2000个,没有飞行能力的雏鸟全部难逃厄运,估计有1000余只。
现场的施工方负责人说:“根据工期,7月30日之前,这里要全线贯通,就算拼着命干,能按期完工就不错了,一天都不能等。”他说,如果挖掘机、推土机和渣土车等所有的施工机械都停下来等待燕子完成育雏,近一个月的损失就要100万元左右。再加上人工以及对后续工程的间接影响,代价不菲。
一边是亟待保护的燕子,一边是板上钉钉的工期。如何平衡,这是一场爱心与利益的博弈。
对此,政府部门表现出了坚决保护的态度。郑州市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处处长尚光铸表示,国家林业局获悉燕巢被破坏的消息后,立即向省林业厅下达通知,要求各级部门立即行动,严格依法保护剩余的崖沙燕,保证其安全度过孵化期。随后,省、市、区三级林业部门立即与施工方进行紧急协调。同时,郑州市政府督查室也给中原区政府发协查通知,要求妥善保护燕巢。
7月15日,是林业部门给出的停工期限。也就是今天,燕子们的成功离巢为这两段“爱心故事”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