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商度过最困难时期 郑州楼市有望迎金九银十

本地郑州日报2014-04-02 15:48:17
提要:去年房地产市场整体处于低谷,所谓的“金九银十”也就落了空,今年开发商已经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前几个月市场一路转暖,相信未来的几个月也会延续这种态势,九月、十月市场表现自然不会差。

去年房地产市场整体处于低谷,所谓的“金九银十”也就落了空,今年开发商已经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前几个月市场一路转暖,相信未来的几个月也会延续这种态势,九月、十月市场表现自然不会差。

从销售策略上讲,郑州的房地产企业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一为战略型企业,这类企业往往在全国或全省布局,主战场并不仅仅局限于郑州,它们发展稳健、资金链稳定,更关注产品品质,在销售节奏上也会按照企业的整体战略部署,不会因为“金九银十”的到来就低价推盘;其二为实力型企业,这类企业有实力、有品牌,面临资金压力不大,它们往往注重营销推广,但不会直接采用“价格战”;其三为小企业,这类企业目前仍处于困难时期,资金压力让它们的销售快慢直接攸关生死存亡,这使得它们会采取“以价换量”的方式抓紧推广。由此而言,“金九银十”的概念已经逐年淡化,大部分企业会按照既定的销售节奏推盘销售,日渐成熟消费者也会适时选择购房时机,而不是局限于九、十这两个月。

就目前的市场状况来看,未来几个月楼市“量价齐升”已是必然,但由于库存问题,已经有过类似教训的开发商并不会在销量提升时大幅提高价格,因此,这种“量价齐升”只能是一种“微升”,而非“大升”。

面对逐渐好转的市场形势,未来几个月,开发商一方面仍需谨言慎行、理性开发、量力而为,避免盲目膨胀、盲目投资,另一方面,在密切关注形势,根据政策微调企业战略的同时,也不宜过于追赶形势非理性转行。

目前包含5省30市2县的中原经济区地图已经出炉,作为其中的龙头城市,郑州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与知名度的提高,必将带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未来房价下降的可能性不大,因此,自住型刚性需求的购房者还需量入为出、适时出手、理性购房。

同策研究中心总监张宏伟认为:差别化政策将成就“金九银十”。房地产的投资与经济环境一脉相连,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度比较大。2012年上半年郑州市土地市场受制于去年楼市的持续低迷,市场供应速度放缓;开发商拿地更趋于谨慎,市场成交量持续低迷,供应量和成交量呈现双向下滑。2012年上半年供应量146.1万平方米,环比下降19.9%;成交量160.8万平方米,环比下降66.1%。

7月CPI跌破2,为房地产市场继续制定和施行“差别化”的限购限贷政策奠定了基础。在CPI短期内企稳走低的市场背景下,通胀预期短期内不会来临,通缩的压力逐渐增加,此时,楼市的投资投机型需求不会由此大规模入市,市场环境相对平稳,这一定程度上为当前楼市“微调”刺激首套房“自住需求”入市提供了政策面与市场面的机会。

对于首套房置业者来讲,由于“微调”政策的继续,以及之前降息明确房贷利率在政策范围内可以最低至七折,那么也就明确地为首套房“自住需求”进一步放量入市提供了市场机会,应该来说,现阶段仍然是自住需求最佳的购房时间“窗口”,在这个阶段,首套房“自住需求”将继续支撑整个房地产市场成交量持续回升,并且将成就楼市成交量“金九银十”。

在降息、降准及各种微调等多种因素及差别化的楼市调控政策综合作用下,以首套房置业为主的需求将会继续积极入市,继续放量,延续之前成交量回升的局面,这将逐步促使形成市场“基本面”的真正意义的“回暖”。

从政策面的走势来看,尽管差别化的调控政策导致楼市成交量持续回升,开发企业的资金面的状况也会逐渐得到缓减,但是,由于“去投资化”的限购限贷政策尚未明显松动,因此,外来的投资投机性需求不会大规模入市,这些需求也难以对于房价产生太大的影响,房价年内出现大幅反弹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就郑州市场而言,2012年上半年郑州市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主要区间为6000~7000元/平方米,成交11591套,占全市商品住宅成交总套数的29.5%,主要由于该价格段符合大量刚需客户的心理预期,同时满足开发企业的利润需求。并且在上半年郑州市购买商品纯住宅的客户集中在25~36岁之间,成交10971套,该年龄段以首次刚需置业客户为主,占全市商品纯住宅成交套数的53%。价格走势方面,2012年上半年郑州商品住宅整体成交均价有稳步上涨态势,6月份成交均价为6910元/平方米,环比上涨7.3%,同比下降3.0%,商品住宅价格基本回归到2011年上半年水平,然而刚需主导的市场价格才是王道,随着市场供应量的加大,竞争格局逐渐加剧,加之投资客群被抑制,预计下半年商品住宅成交均价趋于稳定,价格突破式增长的可能性较小。

从未来房价角度来讲,如果由于微调、降价等多种因素房地产市场成交量得以回升,并且从5月起计算,可以持续3~6个月,那么这将使开发企业资金面紧张的局面得到缓解。整个房地产市场降价的动力会逐步消失,房价降幅随着成交量的持续增加也会逐步收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