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都市区:春华秋实 铿锵前行

本地郑州日报2015-01-07 15:14:15

  2012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打造“四个河南”、推进“两项建设”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省委对郑州的“三大一中”战略定位,紧紧围绕市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建设郑州都市区的目标任务,谋划实施了以航空港实验区为统揽、以“三大主体”工作为主导的郑州都市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三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团结拼搏、创新进取,开创了郑州都市区大刀阔斧、势如破竹的建设新局面,使郑州步入了跨越发展、转型发展的快车道。

  为系统梳理全市上下推进郑州都市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探索实践和成效,进一步深化对郑州都市区建设决策部署的科学性、正确性和有效性的认识,进一步坚定加快推进郑州都市区建设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准确把握郑州都市区建设的方法路径和经验做法,为今后的发展厘清方向、坚定目标、提供指导,郑州报业集团旗下的《郑州日报》、《郑州晚报》、中原网、中原手机报和新媒体矩阵,联合郑州电台、郑州电视台等媒体,同步推出“加速推进郑州都市区建设 为‘中原更出彩’点赞”——郑州都市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大型报道,今日刊发——

  郑州都市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大型报道之

  单色调一向是冬天的常态,郑州的这个冬天却处处闪亮多彩多姿、欣欣向荣的“新常态”——

  郑开城铁开通运营,郑汴共融互通、合力建设中原经济区城市群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生态廊道“公交进港湾,行走在中间,辅道在两边,休闲在林间”已然成景;

  郑欧班列开行100列,翻开了郑州融入国家“一路一带”建设,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新篇章。

  …………

  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和谐的现代化都市区正翩然向我们走来。

  郑州都市区:应运而生 蓝图绘就

  形势决定任务,战略决定未来。

  实施郑州都市区战略,是郑州市综合研判内外部环境变化,在全国找坐标、在中部求超越,不辱使命挑大梁,敢于担当走前头,为中原更出彩增光添彩的必然要求和选择。

  从外部环境看,郑州面临着国际国内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黄金机遇,以及区域竞争日益激烈,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的严峻挑战;从内在条件看,经过多年的努力,郑州的城市规模、产业基础等已具备实施郑州都市区战略的条件,尤其是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郑州在更高水平、更高目标和更宏伟的愿景上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实施郑州都市区战略,更是省委对郑州的要求,是全省人民的殷切期盼。

  省委书记郭庚茂指出,郑州都市区建设是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和实际步骤。要按照大枢纽、大产业、大都市和全国区域中心城市的“三大一中”目标强力推进。

  在此背景下,市十次党代会通过《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了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建设全国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最佳宜居环境城市”(即“一区两城”)的战略定位。

  2012年2月16日,在郑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大会上,市委书记吴天君要求,要建成名副其实的“一区两城”,必须紧紧抓住新型城镇化这个核心和引领,用新型城镇化统筹解决粮食安全、耕地保护与农民富裕所需要城镇化、工业化,破解发展难题;用新型城镇化做强主城、膨胀县城、发展集(聚区)镇、建设社区,统筹提升大中小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放大比较优势;用新型城镇化优化发展布局、提升产业层次,实现集聚集约集群发展,激活发展潜力,增强综合竞争力;用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改善民生,凝聚发展合力,从而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弯道超车”。

  以国际化的视野、胸怀百年的气魄,郑州市确立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宏伟蓝图——

  2011—2015年,将形成郑州都市区框架结构和支撑体系,把郑州建设成为千万人口规模的现代化都市区,人口规模达950万人,建设用地达950平方公里;

  2016—2020年,遵循辐射带动、区域协作的发展原则,形成“多中心、多组团、网络化、开放型”的城乡空间发展格局,人口规模达到1100万人,建设用地达到1100平方公里;

  2021—2050年,遵循城乡统筹、互促共进的发展原则,争取建成现代田园城市,人口规模达到1500万人,建设用地达到1400平方公里,实现全域城市化。

  市委、市政府更进一步明确,加快郑州都市区建设, 必须突出新型城镇化引领、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建设“三大主体”工作,统筹推进,实现互相支撑,相互促进。

  重任在肩,责无旁贷;目标在前,义无反顾。

  3年来,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以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为保障的郑州都市区建设“三大主体”工作全面展开、有效推进、硕果累累: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按照“一主三区四卫(卫星城)36个产业集聚区27个新市镇182个新型农村社区56个历史文化风貌特色村”的空间布局,加快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合理的人口分布、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合理的就业结构,实现农村居住环境城市化、公共服务城市化、就业结构城市化和消费方式城市化。轨道交通1号线建成通车;1号线二期、2号线一期、4号线、城郊铁路等正加快推进;三环快速化工程除中州大道南段外全部完工通车;陇海快速路工程大学路以西段高架部分通车;支线路网工程已开工238条,完工128条;16个高速出入口工程建成通车7个;10条市域快速通道工程建成通车6条;“两环三十一放射”道路绿化工程共实施33条,完成21条;579个大棚户区改造项目,有278个启动拆迁,224个实现桩基施工。

  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方面,坚持外源与内生并重、引外与培内并举,长短结合,多策并举,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重点打造战略支撑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工业七大主导产业,着力打造新材料、铝精深加工、现代食品等六个千亿级产业基地和汽车与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两个5000亿级产业基地,使郑州成为全国有影响力、有带动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围绕现代服务业七大主导产业和空间布局,加快推进“十中心”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推进都市型农业集群发展。资源型工业比重持续下降,战略支撑产业和新兴产业比重持续上升,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年底的2.6∶57.7∶39.7调整为2014年12月的2.6∶55.1∶42.3。

  在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建设方面,坚持“低成本、高效率、可持续”和“条块融合、职责明确、联动负责、逐级问责、网格覆盖”的原则,细化“三级网格”,搭建“四级平台”,形成“五级联动”,建立“全覆盖、无缝隙”的网格化管理体系,真正解决政府职责在基层中的短板,真正解决“看得见的管不住,管得住的看不见”的制度弊端,构建起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政府管理、公共服务和群众自治有效衔接互为支撑的治理结构。

  3年来,4万多名网格员下沉到基层,全市1.9万个小网格组成一张大网,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三项基础性、根本性、底线性的政府职责,融入网格,落到人头,共排查、发现、处置各类民生“疑难杂症”问题50余万件,办结率达97.9%。

  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果满枝。

  3年来,随着一大批打基础、谋长远的大事、要事一件件变成现实,组团发展、产城融合、左右逢源、上下衔接、呼应周边城市发展的郑州都市区建设画卷渐次展开。

  放眼望,郑州都市区建设红红火火,生机盎然。

  郑州都市区建设拉大框架、提升层次。从面积看,郑州都市区包括郑州市区、周边县(市)区、乡镇等,总面积约1400平方公里;从人口看,郑州都市区人口按照千万人口的现代化大都市的目标进行规划和建设;从气魄看,无论是实施以“域内畅通、域外枢纽”为目标的畅通郑州三年行动计划,还是建设大口岸,实施大通关,打造大平台,树立大品牌,无不彰显出以大枢纽带动大物流、大物流带动大产业、大产业带动大都市的气魄,体现了郑州人敢为人先的锐气、勇于争先的豪气、充满自信的底气,展现出“郑州精神”焕发出的非凡力量。

  郑州都市区建设全面发力、势如破竹。郑州“六城十组团”规划的提出,改变了古老商城的发展节奏。积极稳妥的改革,进一步激发了内生动力。目前,《郑州都市区总体规划》确定的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中,以新郑大枣、中牟西瓜、河阴石榴、黄河鲤鱼等为代表的都市区现代农业建设风生水起;以航空产业集聚区电子信息及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经开区和东部新城汽车及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高新区和西部新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代表的15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势头迅猛;以郑东CBD和航空城CBD两处金融中心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2014年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857.7亿元,同比增长9.1%;1至10月,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693.4亿元,增长16.7%。

  郑州都市区建设日新月异、欣欣向荣。“两环三十一放射”生态廊道美不胜收;全线高架的三环快速路与陇海快速路先后建成通车;高铁辐射全省省辖市的“一小时交通圈”、辐射周边省会城市的“2小时交通圈”逐步形成;航空经济、新能源汽车、电子商务、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中铁盾构作为国内隧道掘进机研发制造的开拓者和领军者;宇通新能源客车逐步占据行业发展的制高点;跨境电子E贸易开启全球电商交易新时代,全国六个试点中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