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引领让郑州城乡一体渐行渐近

本地郑州晚报2015-02-09 10:54:33

  推进城乡一体化,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道路虽然曲折,但郑州已然迈开强劲步伐,步履铿锵,道路越走越宽,发展越来越快,而最终受益的必然是广大人民群众。

  吹响新型城镇化号角

  2012年2月16日,我市召开了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大会,通过了《郑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以交通道路、生态廊道、四类社区、中心城区功能提升、城市组团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六个切入点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并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三大主体”工作之首全力加快推进。

  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我市坚持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科学发展路子,按照“政府主导、规划先行、政策引领、群众自愿、产城融合、就业为本”的原则,大力推进从农村切入、以新型社区为基点的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型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

  3年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中心城市、产业集聚区、新型社区统筹规划、统筹布局、统筹建设,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社会管理一体化,探索破解城乡二元、城市内部二元“两个二元结构”问题的路子,协调推进城乡发展。

  “六个一体化”稳步推进

  三年的探索,三年的实践,我市在推进“六个一体化”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依据全市“三化”协调战略空间布局规划,各县(市)区、新市镇分别编制完善了“三化”协调发展空间布局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规划等各项规划,实现了规划体系与城乡架构体系相衔接。

  推进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条件,遵循国家和我省产业政策,按照“一区一主业”的原则,分层级明确了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确定了工业七大主导产业和服务业七大主导产业,着力打造汽车与装备制造、电子信息2个5000亿级产业基地和生物医药、新材料、铝精深加工、新型耐材、现代食品、家居及品牌服装6个千亿级产业基地,建设国家现代物流中心、现代商贸中心等“十中心”。产业集聚区和城镇规划区以外区域,实行水田林路高标准农田综合整治,建成现代农业生产功能区,构筑城乡三次产业结构合理、特色突出、功能完善、互为支撑、竞争力和吸纳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按照先公建、后商业,先中心、后周边的思路,统筹规划和建设城乡路、水、电、气、暖、排污等基础设施,计划5年内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000亿元。目前,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2209公里,其中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1411.96公里,实现了农村公路村村通。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推动社会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全市现有县级综合医院33个、乡镇卫生院86个、村卫生所2216个,共有床位12377张,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健全,创新推行的覆盖城乡的“片医负责制”在全国得以推广;我市农村中、小学人均公用经费分别为3451元和1807元,分别比国家规定标准高2721元和1277元。

  推进城乡就业保障一体化。整合劳动和社会保障资源,优先向产业集聚区和新型社区倾斜,积极开展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引导和扶持有创业愿望、有创业条件的城乡各类人员在产业集聚区和创业园创业,鼓励企业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形成市、县、乡、社区四级劳动保障和就业服务网络。

  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近年来,我市在城乡社区积极开展了村改居、产权制度改革“双改”试点工作,加快推进管理体制社区化、公共服务均等化、集体产权股份化步伐。在全市乡镇(街道)全面推行以网格为载体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建设,建立了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政府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与群众自治有效衔接、互为支撑的治理结构,推进政府职责在基层的有效落实,实现党的群众路线制度化。

  有“六个一体化”的坚强保障,我市不少农民像鸡王社区的居民一样,已初步实现居住环境城市化、公共服务城市化、就业结构城市化和消费方式城市化。

  美好的愿景在前方,乡亲们已经在路上。

  过上美好生活的乡亲们坚信,只要继续沿着新型城镇化的方向奋力前行,一个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和谐的现代化都市区必将屹立在中原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