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区棚改今年拟开建600万平方米安置房
沿祭城路往东过东风南路,一路小桥流水,绿树成荫,两年来,65岁的郑东新区魏庄村村民谢启彦养成早起散步的习惯,这里是他走得最多的一段路。一是空气好,二是要看看祭城南安置区龙兴嘉园项目,好回去给村民们报告进度。
“年底楼就要盖好回迁了,咱的幸福生活也要来了。”昨日上午,面对记者采访,谢启彦开始展望未来在城市大社区居住,享受医疗、教育等各类便民服务的新生活。
谢启彦的展望只是郑东新区大棚改的一个民生样本。今年以来,郑东新区通过强化措施,统筹推进,形成了村庄改造与安置区建设双线齐发,快速推进的良好工作态势。
农村变城区生活更美好
“变化太大了,原来这里都是除了低矮的大瓦房,就是鱼塘、土堆,哪里有什么高楼大厦,湖泊游园啊。”在位于祭城路与东风渠交叉口附近的龙兴嘉园项目指挥部,谢启彦向记者侃侃而谈。他说,自己是郑东新区开发最早的见证者,同时也是最大的受益者。
龙兴嘉园项目位于郑东新区龙湖区域,涉及花沟王、弓庄、魏庄、八里庙、陈岗等行政村,安置人口7849人。项目位于祭城路北侧,石武高铁西侧,从地理位置看,西有东风渠,正好位于龙湖与龙子湖中间,在谢启彦眼里,这里是东区的“风水宝地”。
除了优越的地理位置,最让谢启彦满意的便是这里的居住环境。“3所幼儿园,6栋综合服务楼,不出小区就能买菜购物,送小孩上学,比老城区还方便,这种生活以前想都想不到,真让俺变成了市民。”他说,以前几个自然村就只有一所村办小学、一个卫生所,而现在,小区就有公办学校、超市,周边不到10分钟车程便有郑大一附院东院区、颐和医院、儿童医院等,实在是太方便了。
“断桥铝的门窗,电梯主要部件都是进口的,小区绿化率接近40%,容积率在2.5以下,安置区的质量可不含糊。”龙兴嘉园项目经理徐庆和介绍,按照目前的工程进度,今年9月底便可竣工验收,年底前会让群众回迁。
让群众成为棚改主体
在龙兴嘉园项目指挥部长期驻守的,除了谢启彦还有另外多名村民,他们是郑东新区大棚改安置房建设受益者、参与者。
“如何确保工程质量,让群众放心?我们尝试着通过建立质量监管委员会的形式,创新安置房建设群众参与机制。”郑东新区龙湖办事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选派34名责任心强、办事公道正派、通晓建筑知识的群众,进驻项目部全程参与施工监督,做到了项目建设进度与工程质量两确保。
龙湖办事处只是郑东新区大棚改的一个缩影。推进过程中,东区坚持依靠群众,服务群众,以“三坚持”为原则做好各项工作。
坚持群众在大棚户区改造中的主体地位。把群众是否愿意作为拆迁工作的出发点,通过制作专题宣传片,组织群众考察“村改居”先进社区,用简便易懂的方式,帮助群众看长远、算大账、聚共识、思发展。
坚持过程公平公正公开透明。把补偿公正作为顺利推进拆迁改造的关键环节,做到“三个确保”。即,拆迁前按照实事求是、惠民利民的原则,科学制定补偿政策,确保群众得实惠,有保障;拆迁中聘请第三方机构独立开展房屋丈量,依法推进补偿公示,严格抽查复核,确保过程透明、群众信服;拆迁后监察审计全面介入,履行监督职能,确保资金使用规范、运行安全。
坚持以人为本做好群众服务工作。把解民困、暖民心的配套服务作为打消群众后顾之忧的定心丸。逐户落实拆迁群众过渡去向,开展过渡定期巡访;实行困难群体联系分包制度,依托网格实现责任到人;合理调配安排师资力量,确保群众子女就近就便就学;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优先安置公益岗位,千方百计为群众做好各项服务。
多举措提速安置房建设
按照市委、市政府新型城镇化工作部署,郑东新区今年计划完成28个行政村41个自然村拆迁改造,开工安置房600万平方米,回迁群众2万人,实现连霍高速以南区域全域城镇化。为此,郑东新区多措并举,特事特办,让安置房建设全面提速。
针对原有安置区建设模式多龙治水、责任分散、推诿扯皮的弊端,郑东新区出台专门文件,进一步明确乡(镇)办事处对安置房建设的主体推进责任,梳理认定了各相关单位的服务责任,全面理顺了工作推进机制。
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开辟安置房手续办理绿色通道。建立安置房建设日碰头、周例会、月督查工作制度,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协调解决涉及安置房建设的规划、土地、建设、资金手续办理问题,现场拍板形成决议,严格督查到位。截至目前,11个在建安置区项目控规已全部批复,9个项目批回建设用地。
协调公检法机关,开展安置房施工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强力保驾护航项目建设。
数据显示,截至4月底,郑东新区白沙镇、豫兴路办事处等4个乡(镇)办事处实质性启动岗吴、王庄等9个行政村拆迁改造,开工安置房157万平方米,累计在建面积达到710万平方米。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