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冶南京地王解套背后:央企地方政府演“双簧”?

聚焦中国房地产网-中国房地产报2014-04-03 16:16:01
提要:中冶南京地王的被收回,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隐情?

种种迹象表明,南京市正在进行的大规模城市建设,与其寄望改善财政状况相关,中冶滨江地王这样的“巨无霸”,自诞生以来颇受地方政府照顾。中国房地产报记者调查发现,南京市相关部门曾在今年5月份组织过多次强拆。

“南京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在4月底给我们下达了强制拆除通知书,每天一大清早,拆迁队就会过来,大型挖土机会第一时间将已迁出住户的房屋拆除。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这里就几乎成为了平地,现在这一片只剩下我们9户人家。”一位尚未迁出的住户告诉记者。

早在拍下1号地块之前的2009年4月,中冶置业母公司中国中冶和南京市国资集团、下关区政府签订了框架协议,合作进行下关滨江区域的老城改造。此后,下关滨江1、2、3号地块的出让均以底价成交,且只有中冶置业一家参与竞买。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中冶置业南京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为南京市房地产综合开发总公司和南京联宇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两公司同时隶属于南京市房产管理局,与地方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南京方面还曾在中冶置业困难时果断向其“输血”。2011年12月1日,南京临江将旗下刚刚成立一个多月的全资子公司南京长江国际航运中心开发建设有限公司100%的股权和债权,作价18.38亿元,转让给了下关区国资委旗下的南京外滩投资发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此后,中冶置业又拿下了南京长江国际航运中心项目的代建业务,获得了14.38亿元的代建款。如此一来,中冶置业将1号地块中具备部分开工条件的项目通过转让、代建等方式,从南京方面回笼现金及贷款约32.76亿元。

“南京市对中冶和滨江地块曾寄予厚望,以为包给一家有实力的企业便于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但没想到中冶拿地后不断卖项目融资,工程建设进度也十分缓慢。”365地产家居网首席评论员尹霄飞对记者说。

“蛇吞象”后遗症

时至今日,下关滨江1号地块仍有下关区粮油批发交易市场、下关区工商局等政府机关、国营企业等单位,且这些单位仍如往常一般在正常运行,1号地块里正在开工建设的南京长江国际航运服务中心一期正在进行桩基施工,工地里大部分地方仍然杂草丛生;而3号地块的拆迁至今尚未正式开始;去年拿下的2号地块还留有大量建筑和居民。

换言之,中冶置业花费256.54亿元买下的地块里,还没有立起任何建筑,更谈不上出售的收益。

“下关滨江属于南京老城,拆迁难度很大,钉子户很多,要拆的不是一户两户,而是一万多户。”南京林业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孟祥远向记者指出。

更重要的是,“中冶置业母公司财务困难,中国中冶去年亏损72亿元,如何对地王项目开发输血?”孟祥远说。

据了解,中冶置业在下关滨江的3宗地块都是毛地,地块上的拆迁是由中冶置业出钱、政府牵头。按照南京市政府的规划,该地块将被打造成为集高档写字楼、住宅等为一体的南京外滩新城,项目总投资额达到400亿元,开发资金需求超过500亿元。这对于资金状况不佳的中国中冶来说,无疑是“蛇吞象”。

作为上市公司中国中冶(601618.SH)的全资子公司,中冶置业本可期待从母公司获得资金,但是中国中冶的境况也不妙。中国中冶的2012年年报显示,其短期借款为425.13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112.4亿元,两者共537.53亿元,但其货币资金仅为342.08亿元,无法覆盖短期资金所需。

此外,有公开资料显示,按照中冶置业与地方政府签署的《南京下关滨江区域老城改造项目整体开发合作协议》,该项目拆迁所需总费用高达132.9亿元。

在此情况下,中冶置业对南京滨江地块的巨额投入已捉襟见肘。

“中冶的财务状况不太理想,这也影响到其对该项目的预期。可以看出,中冶早已深陷下关地王的泥沼,信心正在逐渐流失,预计下一步有可能继续甩包袱,即转让项目公司股权或退地。”曹旭东预测。

事实上,在南京市国土资源局决定收回2号地块之前,中冶置业就开始有意转让南京下关滨江地块。一位南京某地产代理公司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不少开发商和房产中介公司在今年2、3月份的时候,收到了中冶置业想转让南京地块的信息。

面对体量庞大的资金需求,中国中冶总裁沈鹤庭想到了他的老朋友宁高宁。去年年底,有消息称,中冶置业在开发下关滨江地块方面因资金压力巨大,有意引进中粮置业。此外,证大集团董事长戴志康也曾表示,证大与中冶将以南京滨江项目为基础开展合作,还就成立专门工作组的事宜进行了研究。但该合作意向至今尚未有动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