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北京楼市10大流行语

聚焦新华房产2014-04-04 10:12:10
提要:岁末年终,盘点一年来“北京楼市”有哪些值得回忆的事儿,总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搜肠刮肚,得此10语。

岁末年终,盘点一年来“北京楼市”有哪些值得回忆的事儿,总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搜肠刮肚,得此10语。

1

立体城市

一句流行语——“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或许可以用来形容“立体城市”。

要说北京房地产对全国的“贡献”,除了当仁不让的价格之外,恐怕就是善于制造“概念”了。“立体城市”的概念就来自于北京地产界“段子派”掌门冯仑。说起来,概念都提出三四年了,可是至今也还没有见到一砖一瓦。当然啦,概念很好很强大。据说这一计划的提出,就是为了解决城市土地资源紧缺、生态破坏、交通拥挤等一系列棘手问题。一副药方,包治这么一大堆疑难杂症,“理想”真是丰满得要爆裂了。

现实虽然很骨感,但是多少还是有点儿进展。2011年12月,中国第一座立体城市正式号称落户成都。今年,两个新的又宣布落户西安及温州。

有识者说,由于立体城市与传统房地产开发项目有异,其背后涉及的产业规划、土地属性、投资模式、收益模式等,都存在着不确定因素,现在言“落户”其实还是早了点。不过,房地产要是真没了冯仑这样的“空想家”,整天都是钢筋水泥的,那还有什么趣味可言?

2

7·21

今年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来最大暴雨,而这场暴雨的灾难居然蔓延到了楼市中。

暴雨过后,珠江帝景、天润福熙大道、恒盛欧洲公馆、万通天竺新新小镇等多个项目曝出了屋顶漏水、墙面渗水、地下室被泡、车库遭雨水倒灌、小区路面塌陷等问题。而部分位于房山的楼盘,更大面积停水停电,甚至有业主被困地下车库中。

面对这样的灾难,仅有极少开发商第一时间采取救援措施,大部分房企第一时间反思的并不是自身建筑质量问题,而是以市政排水系统不完善导致小区路面积水回灌地下室及车库为借口。

因大雨影响,房山楼市颇为一蹶不振,同时也有楼盘暗自庆幸:还好项目不在房山,还好暴雨不是天天下。但据气象学家指出,中国南涝北旱格局目前正在改变,夏季雨带出现全国性北移,也就是说,北京的7·21暴雨并不是偶然事件,未来可能受到暴雨影响的区域也不仅是房山。

一场暴雨危害的并不只是房山楼市,更是对北京所有楼盘质量的考验,对房企责任感敲响的警钟!我们都不希望“天灾”变成“人祸”。

3

六环

想起某位相声演员创作的《五环之歌》,歌词很是打趣:“啊,五环,你比四环多一环。啊,五环,你比六环少一环。终于有一天,你会修到七环,修到七环怎么办,你比五环多两环。”

从四环到五环,再到六环,扩围的远不止环路,还有北京市规划建设重点和楼市热点的外移,后者尤其明显。从今年楼市看,土地供应、市场成交等均显现出以通州、大兴、房山等郊区县为主的趋势,而五环、六环,也成为诸多开发商的掘金热土。

土地方面,早在今年3月北京市国土局便明确,原则上三环内不再新增住宅用地。从北京市国土局土地出让公告也可看出,11月至今出让的12宗经营性用地,有10宗位于顺义、通州等郊区县,有些甚至超出六环位置。成交方面,天宫院、房山良乡、顺义新城等正成为成交热点区域。

六环激战,背后是市场郊区化的大趋势,也是楼市发展的必然。但值得注意的是,房子毕竟还是用来住的,这就要求,在向郊区扩张过程中杜绝摊大饼似的发展,要医院、商业等配套跟上,老百姓住得舒服才行。

4

奥特莱斯

北京首创的刘晓光,说起来是个相当实干的人,可是2012年,一个叫做“奥特莱斯”的幽灵却始终在他头顶飘荡。

早在2010年,首创置业董事长刘晓光就宣称,未来3年内,首创置业将在全国打造5家奥特莱斯旗舰中心。之后,首创奥特莱斯项目进驻广东佛山、北京房山、浙江湖州、海南万宁。时至今日,上述4个项目无一正式开业。其与中国基建的爱恨情仇,在此就不表了。倒是依托奥特莱斯拿地的住宅,卖得风风火火。

其实,刘晓光说得挺好:奥特莱斯成败的关键还在于掌握商业资源和品牌渠道。有了更好的商品和价格,让消费者得实惠,其实叫不叫奥特莱斯都在其次了。如今,北京乃至全国,美其名曰奥特莱斯的商业,可谓俯首拾遗,可是真正的成功者并不多。

我们身居北京,更关注北京房山的奥特莱斯。周边已经那么多住宅了,很多业主都很关心,北京房山的奥特莱斯距离真正开业究竟还有多远。日前坊间再现传闻——房山首创奥特莱斯项目将在明年初正式开业。希望这次不假。

5

100亿

虽然楼市调控一直未放松,但已有万科、中海、保利等不少房企创下了北京地区销售额突破百亿元的纪录。

有人说,这些房企的成绩,靠的是企业盈利模式的转变,将依赖土地增值、房价高速上涨的盈利模式,转变到提高产品价值维度、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绩效等,实现项目的平稳快速销售。

与上述房企不同,也有如绿城、恒大等一些房企维持在二三线城市苦苦支撑。但很多房企的二三线城市拓展之路似乎并不顺利,如何利用当地资源在拿地和建安上享有更多成本优势,找准当地客户的置业需求,都成了前进的阻碍。而二三线城市房价低带来的利润低的问题,也令企业汗颜。

于是,慢慢开始有房企抛售项目、出卖股权,如绿城转让9个项目的部分股权,套现33余亿元人民币,只是为了能“活下来”。更多房企频繁在腾挪资产,寄望于甩掉“包袱”可以盘活大局。

在经历了严峻的房地产调控后,房企阵营似乎更为泾渭分明。但有人说,在艰难的市场下,只要能活下去,就是起码的成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