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的住宅楼塌了 我家房也建于80年代安全吗

聚焦浙江在线2014-04-04 10:12:17
提要:一栋使用23年的6层居民楼,没有地震摇晃,没有剧烈撞击,突然粉碎性倒塌。有人说,上世纪80年代造的房子设计和建筑等级低,坚固程度远不如近年建筑。

12月16日12点多,宁波江东区徐戎三村2号居民楼突然倒塌。倒塌的是一栋1989年建造的6层建筑,预制板结构,每层有3户人家,共有18户。

一栋使用23年的6层居民楼,没有地震摇晃,没有剧烈撞击,突然粉碎性倒塌。有人说,上世纪80年代造的房子设计和建筑等级低,坚固程度远不如近年建筑。

那么,23岁是否已是老式居民楼疾病缠身的年纪,我们身边的老房子是否也可能寿终正寝倒下?

12月17日,省内一位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站了出来,领着我们回到二三十年前火热的盖楼工地,他供职于权威建筑设计机构,经历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浙江建筑变迁。记者王中亮胡昊制图沈浩

1980年到1990年分房时代

浙江盖的都是廉价砖混结构六七层楼

改革开放之初,住房成为蔓延于浙江大小城镇的大问题。当时还是住房分配年代,人们迫切期待自己供职的工厂、学校、机关盖房子,盖房、分房成为那个年代的热词。

一方面,经济复苏刚起步,浙江社会尚贫穷,另一方面,向城镇居民提供住房刻不容缓。既要省钱,又要房子盖得快,于是,1980年代开始延续到1990年代初的城镇楼房呈现千篇一律特征:高度多在5-7层,再高担心房子的安全,矮一些则房屋供应量不足;清一色使用砖混结构。

那时盖房子,1平方米预算仅百元上下,廉价的砖混结构是不得已的选择。有人质疑,倒下的6层楼房1988年10月1日开工,1989年12月5日竣工,楼房倒塌是否该归结于抢工期?其实,一年多盖6层楼绝不算快。

砖混结构的楼房为何能盖得快?1980年代典型的盖房场景是这样的:先平整土地;再开挖长条形的地基,砌上铺地基用的砖块,或者先往地下打桩,再砌地基;接下来是让房子快速长高,一批预制板今天吊装好成为楼板,第二天工人们就可以站在楼板上“叮叮当当”垒红砖。

砖混结构要比框架结构房子脆弱

80年代初期房子基本没考虑防震要求

这位结构工程师说,比起如今流行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楼房,砖混结构的确显得脆弱。砖混结构房屋,当家的建筑材料是红砖和预制板,这两种建材在多年前就被浙江禁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