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已疏解小商品市场121个

聚焦北京青年报2015-07-16 14:20:27

  北京市统计局昨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以来北京市已经疏解了121个商品交易市场,其中,海淀区疏解力度最大,共疏解36个市场。疏解前北京市共有1300多个小商品市场,吸引外来流动人口远超百万。

  作为非总部型经济实体的商品交易市场,在北京市经济总量占比低,同时更是聚人多、占地大、造成周边交通拥堵的重要场所,与首都功能极不适应。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昨天发布的专项数据显示,去年以来北京市已经疏解了121个商品交易市场,这不仅使北京的商品交易市场结构渐趋优化,同时对缓解城市环境、交通、就业人口的压力也起到推动作用。

  超七成被疏解市场位于城六区

  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5年上半年,北京全市共减少了121个商品交易市场,合计减少营业面积115.1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8.2%,减少出租摊位2.1万个,占全部摊位数的9%。其中具有规模小、效益差、聚人流且不易管理等特点的亿元以下市场共撤销了110个。

  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被疏解的121个商品市场虽然涉及14个区县,但超过七成主要分布于城六区,共达87个。其中,海淀区疏解力度最大,共疏解36个市场,营业面积减少23.3万平方米,出租摊位减少6649个,涉及就业人口2万人。丰台大红门地区是北京商品批发市场聚集的重点地区,这里聚集了45家活跃市场,分别占全市和丰台区市场数量的6.2%和57.7%。2014年10月,丰台区成立了非首都功能疏解指挥部,统筹推进全区功能疏解工作。目前,大红门地区已关停世贸天地(北京)国际皮革城、天海服装批发市场、锦绣连发布艺市场、京都轻纺城4家市场。4家市场合计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商铺4200个。

  小商品批发市场引来流动人口超百万

  数据显示,疏解前北京市共有1300多个小商品市场,比如阜外月坛地区的小商品市场、动物园地区服装一条街、大红门地区的批发市场等都是自发形成的。

  这些市场虽然都曾经满足了北京市民的消费需求,但随着城市发展,这些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小商品批发市场确实已经不符合首都城市发展战略定位。尤其是小商品批发市场属于“两头在外”:经营者和经营的商品都来自外地,人员密集流动,商品大进大出。据统计,北京全市小商品批发市场直接从业人员有几十万人,如果按每位经营者带入3名家庭成员及上下游关联产业人员计算,小商品批发市场吸引外来流动人口远超百万,但对本地人口就业却贡献甚微。而且这类市场往往实行“包税制”,对北京的税收贡献也不大。

  新发地将采取“定向瘦身”模式

  不过,北京市对于一些对北京市民生活具有特殊作用的批发市场也会采取“定向瘦身”的模式。比如北京市新发地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玉玺曾表示,新发地属于农产品输入型市场,虽然蔬菜也基本靠从全国各地往北京输入、北京本土的产量很低,但由于新发地市场的特殊性,市场本身不会外迁,只是会考虑储存、冷库加工等能够外移的功能实施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