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进入大城市向都市圈发展的新阶段

聚焦经济参考报2018-06-20 10:19:38

  《中国都市化进程报告》课题组、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安仁智库中心在日前举行的首届安仁智库北京论坛上联合发布了《加快发展大都市圈的战略与政策研究报告》。

  报告提出,都市圈是组织单体城市生产生活生态最大的空间范畴,一般由一日生活圈、通勤圈等多个圈层组成,也是城市群的核心功能区。都市圈是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单元,也是加速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巨型引擎,决定着我国未来区域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形态和总体走向。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已进入大城市向都市圈发展的新阶段,上海大都市圈、武汉都市圈、郑州都市圈、成都都市圈等纷纷提出并加速发展。各大都市圈功能、形态、规模各不相同,在发展中既面临共同的障碍,也有各自的特殊问题,需要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并加强规范和引领。

  报告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安仁智库执行主任刘士林指出,城市是空间的产物,空间的规模决定着城市的发展。不同的空间规划则决定着城市发展的制度设计和安排。新中国的区域与城市规划始于20世纪50年代,结合中国国情和城市发展道路,目前在空间规划上已初步形成了八个主要层级,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是乡村规划、小城镇规划、城市规划、大都市规划(与一般城市规划的区别是特别强调中心地位和国际化)、大都市区规划(与大都市规划不同的是比较侧重远郊区县和周边农村地区)、大都市圈规划(以2018年上海大都市圈规划进入国家战略为代表)、城市群规划和湾区规划(以粤港澳大湾区的提出和规划编制为代表)。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研究,不仅这些概念的内涵和边界不够清楚,在实际的规划和建设中也带来诸多的不便和混乱。与大都市圈关系最密切的是相邻的大都市区和城市群。从目前的总体情况看,作为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的城市群规划已比较成熟,国家级的已经发布了8个。同时,由于近年来协调城乡发展的政策和举措不断强化,大都市的规划一般都会给周边农业地区一个重要位置,所以大都市规划实际上也已悄然演化为大都市区规划。而唯独在空间上“比大都市区大”和“比城市群小”的都市圈规划,在概念内涵、空间边界、功能定位等方面都比较含糊和不清晰,成为我国城市和区域规划中的“弱项”和“短板”。

  针对这些问题和需要,报告从四个方面对大都市圈进行了界定:从空间形态上看,都市圈是由一个具有“中心地”功能的核心城市与周边具有密切交通、经济和社会联系的近邻中小城市组成,既同属于某一个城市群,同时又是该城市群最富有经济、社会和文化活力的核心区块。从经济地理上看,都市圈内以发达的交通廊道和密集的人口流动为基础,不仅在区域内形成了高效快捷的一日内通勤圈,同时还叠加有一日生活圈、一日购物圈和一日日常活动圈等特征。从内部联系上看,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的一体化倾向的发展趋势十分明显,中心城市吸引着大量资源及劳动力,并能促进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分工协作,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从经济发展看,在都市圈内部一般都形成了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能充分利用各自的产业和区位优势实现快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合理配置和利用各类资源,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整体发展。(金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