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转"轻" 万达轻盈“转”身?

快讯中国经济网2015-02-11 14:38:00

  万达的“不务正业”提供的是更多的选项和试错机会,而只有最终的事实才能检验,这样的尝试是否有效。

  两年前,王健林曾和马云立下了一场“十年赌约”。王健林的话掷地有声:“10年后,如果电商在中国零售市场份额占到50%,我给马云一个亿。如果没到,他还我一个亿。”

  10年刚过去2年多,万达的发展方向却渐渐“背离”了王健林立下赌约时所坚持的离场,逐步向“电商”、“金融“等新兴领域拓展。

  马年对万达来说,是重要的时间节点:万达将进行第四次转型。从空间上看是从中国企业转型为跨国企业;从内容上看,是从以房地产为主的企业转型为服务业为主的企业。王健林的目标很明确,到2020年集团资产1万亿元,收入6000亿元,净利润600亿元,成为世界一流的跨国企业;而文化旅游、金融产业、电子商务将成为万达今后重点发展的3大产业。“到2020年,形成商业、文旅、金融、电商基本相当的四大板块,彻底实现转型升级。”

  回首来时路,万达集团已经26岁了,军人出身的王健林带领万达爬坡过坎,以其独特的发展模式步步为营。目前,万达已经形成商业地产、高级酒店、文化旅游和连锁百货四大核心产业。2014年,企业资产5341亿元,年收入2424.8亿元,这是万达集团连续第9年保持环比30%以上的增速。

  尽管如此,随着房地产高速发展时期的结束,万达也意识到,船大难掉头,第四次转型是时候提速加码了。

  从“重”转“轻”

  2014年末,在弥漫着圣诞气氛的港交所里,万达商业地产成功挂牌上市,成为港交所去年以来最大规模的IPO。至此,王建林于2014年提出的“今年的目标是力争推1到2家主要公司上市”的愿望,终于在羊年春节前完成。

  作为全球商业地产行业的龙头企业,万达商业地产在全国开业109座万达广场,持有物业面积规模全球第二。此次万达转型,商业地产的转型力度更大,也更具创新性,主要力推“轻资产”模式。

  所谓轻资产模式,就是万达广场的设计、建造、招商、营运、信息系统、电子商务都是万达做,使用万达品牌,但投资全部由别人出,资产归投资者。这种模式没有房地产销售,是准金融投资行为,万达与投资方从净租金收益中分成,无论房价变化还是市场周期对这种发展模式影响都不大。

  就在1月14日,万达商业地产与光大安石、嘉实基金、四川信托和快钱公司签署投资框架协议,4家机构拟投资240亿元人民币,建设约20余座万达广场。

  这在万达历史上可谓首次革命性转型。与万达过去成功靠城市综合体,通过房地产销售现金流来投资万达广场的重资产模式相比也有很大转变。

  有分析认为,轻资产模式的推出对万达意义重大。在该模式下,企业收入来源于租金分成,不需要通过房地产销售获得现金流,可使企业收入不受房地产市场波动影响,变得更加安全。万达不需投一分钱,但每年获得的收益相当可观,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可减少资金压力,降低企业负债,大幅提升净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

  上海易居房产研究院企业研究中心总经理周建成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转型的原因就在于,万达过去的以售养租模式在当下的市场环境已经很难实现了。

  2014年,国家在土地方面出台了多个政策。其中,国土资源部发布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明确:禁止以土地换项目、先征后返、补贴、奖励等形式变相减免土地出让价款。

  “由此,万达过去以低廉价格获取土地的低成本优势难以为继。”周建成指出,政策改变后,万达的土地成本将会和市场上的其他开发商一样高,如此万达失去土地优势,运作将更加困难。

  在万达赴港上市前夕,万达首次披露了所获政府财政补贴的情况。从2011年到2014上半年的3年半时间中,万达确认为收入的政府财政补贴共计78.19亿元。万达称,这些资金是由其物业开发所在省份或城市的地方政府按个别项目拨付的。

  而今,高额的政府返还资金已成历史。“并且,万达商业地产在一二线城市已布局完毕,重点发展区域已转向三四线城市。目前三四线城市的房价上涨趋势已经停止,房价普遍较低,去化率慢,销售速度更慢。这就导致万达不论是卖商业街,还是卖住宅来补贴物业,都很难实现。”周建成说道。

  随着中国销售市场的放缓,万达的销售物业占比也持续下降。据万达招股书显示,从2011年至2013年,万达物业销售占比分别为88.5%、84.6%和82.1%。物业销售在2014年前6个月营收同比下降了27%。

  周建成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万达转型并非主动为之,而是市场倒逼的结果。万达将从过去输出资本的重资产战略,转向输出品牌和管理的轻资产战略。

  从“线下”转“线上”

  如果说商业地产转型是万达顺应当下之举,那么进军O2O则可看作一次另辟蹊径。

  去年8月,万达联合百度、腾讯成立万达电商的消息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受到电商冲击的传统零售业领军人物万达,打响了线上与线下的融合之战。

  4个多月过去了,万达电商表面风平浪静,但实际进行的“工程”已有不少。目前,万达广场的WIFI基础设施改造完成,成都云数据中心已经开工,15个万达广场智慧产品的研发全面进行。2014年底,万达以3.15亿美元收购快钱68.7%的股权,为电商系统补齐关键的支付系统。2015年1月4日,境外两家互联网投资基金作为财务投资人,出资10亿元,获得万达电商5%的股份。这意味着万达电商的估值达200亿元,翻了4倍,创造新创立电商公司的估值纪录。

  尽管消费者还未感受到万达电商的便利,不过,O2O行业分析师黄渊普认为,对于万达这种大型的,一直深耕线下的企业,效率必然比互联网企业低。因此,无需比较万达电商和BAT的线上能力,而要比较万达与其同行的线下能力,由此会发现,万达在年轻人中的号召力远超苏宁、王府井等企业。

  “万达线下的基础很深厚,优势明显,其他企业无法比拟。如此强大的线下实力足够支撑万达去尝试O2O领域,在线上不断试错。”黄渊普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道。

  万达电商第一不做实物,第二不卖商品,而是卖服务,定位是“全球最大的O2O电商”。王健林如是说道。

  在去年万达电商内部研讨会上,王健林表达了对O2O的理解:O2O就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线上线下相互融合,提升消费的新商业模式。有四个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线上线下融合、提升消费、新商业模式,核心是要促进消费。

  比如,开发一个软件,提前告知来万达广场的消费者有无停车位,甚至可下单预订车位,一进停车场,手机导航就可快速找到位置;到某个餐厅吃饭,可以预先线上点菜,还可线上排位,排号后如果时间尚早,可以去逛逛商店,等排号快到的时候手机就会发出提醒;连买衣服都可以利用软件,智能测量人的三围和各种尺寸,自动为消费者选择款式和大小,甚至可以量身定制,试衣的工作通过手机就能完成,如果满意,直接手机付款,拎包走人。

  并且,现在中国消费市场巨大,30万亿的消费额中只有一半是提袋式消费,提袋消费品也只有不到一半在网上售卖,因此,消费领域的O2O大有商机。

  有分析认为,虽然商业地产O2O目前面临着如何利用互联网发展已成型的综合体,转变服务意识,塑造互联网化的营销氛围等诸多现实难题,但最终摆在商业地产商面前的问题仍是如何建立新的产业链形态。

  再出发 隔行如隔山?

  第四次转型中,文化产业也被当做未来支撑万达集团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其中,电影是目前盈利最稳定的业务。2015年1月22日上午9点30分,被称之为A股“院线第一股”的万达院线正式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开盘后,万达院线股价即以高出发行价43.98%的涨幅被封在了涨停板上。

  在文化方面,万达大手笔投资了青岛东方影都、汉秀和电影乐园以及武汉万达电影乐园;旅游方面,万达更是密集收购了位于湖北、北京、江西、安徽、深圳、青岛、无锡、浙江、南京的共11家旅行社。

  总体来看,2014年万达文化集团收入341.4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8.9%,同比增长32.3%。万达旅业达到75.1亿元,万达影视收入4.3亿。金融和电商板块尚属起步阶段,实现第四次转型,文化旅游板块是重头戏。

  作为在风口成长起来的企业,万达在过去20多年的每一个次转型都面临阻力,但最终都为万达带来了新的战略机遇。

  第一次转型是1993年走出大连,万达由地方企业向全国性企业转型,突破地域局限;第二次转型是2000年,由住宅向商业地产转型;第三次转型从2006年开始,大规模进军文化旅游产业,使万达由单一的房地产企业发展为综合性企业集团;而第四次转型,对于万达的意义则更加重大。

  “对于万达,我有梦想,大致是2020年总资产达到1万亿,收入6000亿元,至少20%至30%收入来自海外,将万达打造成为世界一流跨国企业。达到这个目标,我就真的退休了。”这是王健林的野心,也是万达人的梦想。

  周建成认为,万达体量庞大,各方资源完备,完全有能力进行调整。万达广场相当于一个盒子,将万达百货、影院、KTV、文化、体育等产业一一装进去。过去,万达广场是红花,万达百货等产业是绿叶。而今靠房地产开发卖房的时代已经过去,红花凋谢,但绿叶已成气候,因此万达开始将文化、金融、电商作为今后的重点。这就是万达第四次转型的核心。

  “万达犹如一艘航空母舰,体量只会越来越大。相比之下,国内市场水太少,无法支撑万达发展,万达只有在广阔的国际海洋中才能发挥规模优势。由此可见,万达此次转型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周建成说道。

  资深媒体人李思辉撰文写道,万达试图摆脱对地产经济的依赖,转向现代服务业的设想,具有很强的可预期性。从宏观上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未来整个中国的经济和商业格局都将发生深刻变化。在投资方面,传统产业将相对饱和,包括住宅、商业地产在内的地产经济也可能触碰到它的增长极限。这与城镇化的推进速度、完成效率是基本一致的。而文化旅游、金融、互联互通等领域却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将大量涌现。对企业而言,这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可以说,万达的“不务正业”提供的是更多的选项和试错的机会。而事实证明,这些尝试大多是有效的。

  不过,隔行如隔山,一向专攻房地产开发与运营管理的王健林团队,在业务转型过程中,思维能否真的“转”过来,这是很大挑战。

  周建成指出,靠万达百货等产业装裱门面,与靠其赚到真金白银是两码事。这些所谓的“软”产业能否形成气候对万达来说非常重要。

  历史告诉我们,那些成功了的企业,都是遵从市场规律,不断发掘自身潜能,跟从时代潮流的。万达曾经辉煌过,未来还会更辉煌吗?疑问或许要到2020年才能揭开。

(责任编辑:王婉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