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第一烂尾楼11年魔咒 长安8号大戏未完待续
3月的北京,春意已浓,建国路与西大望路交叉处――这个京城最繁华的十字路口,车流滚滚、人潮聚散,扬起的灰尘在阳光中轻慢地飞舞。一派忙碌的生机中,唯有东南角的两栋大楼静默地矗立着,似乎是热闹繁华背后的布景。
这两栋楼座现在叫“佳兆业广场”,很多人还是习惯于用“长安8号”这个名字称呼它,而“京城第一烂尾楼”这个绰号则比它的任何一个案名都更加广为人知。11年间,这栋位于北京CBD核心地段的烂尾楼频繁易主,虽然身价飙涨,但却始终难以入市。
在2013年被“烂尾专家”佳兆业接管之后,业界多半认为这场京城烂尾大戏终将圆满收场。就在2014年10月,还有媒体将佳兆业称为长安8号“终结者”,报道京城第一烂尾楼即将完工。
然而不出数月,佳兆业的“猝死”却让长安8号的未来再一次陷入未知。年初,甚至有传闻称“白骑士”融创也不愿接手该项目。对此,佳兆业集团品牌经理周婷回应中国房地产报记者称:“我个人并不知道这样的消息,但收购还在进行中,具体情况还是以最后公告为准。目前还是佳兆业原先的团队在管理,项目按原计划将于今年下半年开盘。”
另一佳兆业内部人士向中国房地产报记者透露,“两会”之后,佳兆业广场已经申请复工,即将进行外立面和内部装修的收尾工作。对于项目预售许可证早已到期的问题,他表示可能不会申请延期,而是会以现房形式销售。
有人将长安8号诡谲难料的命运归因于不可捉摸的“风水”,然而回溯它11年来的曲折身世,折射出的其实是房地产市场的起伏乃至中国社会变迁的时代洪流。
从政策窗口期的机会型进入、到地产全盛期妄图以小博大的失败运作,到首次开盘遭遇严厉调控,到地产最后癫狂期的炒作式转手,再到反腐大潮之中“被流弹命中”,这栋矗立在北京东西中轴线上的钢铁巨兽已经成为中国房地产行业一个充满讽刺的寓言,在疯狂的资本和扭曲的市场反复拉扯之下,长安8号的故事被一次次续写。
随着市场回归理性,经济进入“新常态”,长安8号的故事能否迎来“大团圆”?或许,真的只有时间能给我们答案。
“以小博大”的贪念
长安8号的故事始于2004年,这是中国房地产行业历史上一个关键的转折之年。
彼时,为了整治日益严重的土地寻租问题,也出于控制房地产过热的初衷,中央政府出台了严格控制土地供给的政策。2004年的8月31日,正是之前延续21年的土地协议出让制度全面被“招拍挂”取代之时,业界称之为“8・31大限”。
抢在“大限”来临之前,王府世纪董事长王志才颇具远见地以协议出让方式艰难拿下了长安街沿线最后一块70年产权的地块,并定名为“耀辉国际城”。该地块所在的朝阳区,还在当年被定位为北京市功能拓展区,区域面貌、涉外环境以及商务氛围愈发成熟,国贸区块CBD的雏形已经显现。
资金并不雄厚的王府世纪能够拿下这一地块,无异于捡着了一张彩票。
实际上,2004年后,土地招拍挂并没能如预想般遏制房地产市场过热,反而不断推高地价,资金实力成为开发商获取土地最大的决定因素。许多资金实力偏弱的开发商都因无力拿地而折戟地产江湖,一些热门地块在多家抢夺之下成为创造新高价的“地王”。
然而,与后来的地产大鳄相比,王志才的王府世纪实在太弱小了,虽然勉强吃下了这一黄金地块,但却并不具备后期开发的资金实力。而这种机会型进入也为该项目的烂尾埋下了隐患。
在拿地数月之后,早已意识到自己无力进行后期开发的王府世纪立刻引入了第一个投资者――天鸿宝业。以3100万元收购耀辉国际城62%的股份之后,天鸿宝业启动了对该项目为期3年的艰难运作。
从2005年到2007年,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了爆炸性发展的黄金时代。当有的地方还在把“排队买房”当新闻报道时,北京已经出现了睡在售楼处抢房的现象。
同样在这三年间,北京万达广场和金地中心相继落成,北京CBD商圈的核心不断东移。随着大望路的改造和北京顶级购物中心新光天地在2007年开业,耀辉国际城所在的板块价值急速攀升。
在美好到几近疯狂的市场前景诱惑下,天鸿宝业曾拼尽全力想以一己之力推动耀辉国际城入市。然而,这种赌徒式的贪念却遭到了现实的无情打击。对于欠缺运作经验和融资准备的天鸿宝业而言,这样大体量的项目简直就是一个无底洞,3年间,项目因资金问题建建停停,天鸿宝业的资金池也被一点点榨干。
年报显示,接手耀辉国际城之后,天鸿宝业的现金流状况日趋恶化,负债率年年攀升。2006年其资产负债率为80%,到了2007年年底上升至83%。
(责任编辑:佟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