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从根本上杜绝“炒房致富” 堵不如疏

评论河南商报2014-04-02 11:21:00
提要:“现在社会上流行一句话,在北京上海,买对一套房,生活质量拉开一个档次,买对两套房,生活质量拉开两个档次。这实际上是有问题的。我们不靠创业致富,不靠勤劳致富,买对房就能致富,代替几十年的辛苦劳动,这样的社会是不可能公平的。”

“现在社会上流行一句话,在北京上海,买对一套房,生活质量拉开一个档次,买对两套房,生活质量拉开两个档次。这实际上是有问题的。我们不靠创业致富,不靠勤劳致富,买对房就能致富,代替几十年的辛苦劳动,这样的社会是不可能公平的。”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特别谈到了如何遏制投资投机需求,他表示:“房地产市场投资投机太强,容易造成伤害。”

在我们国家,关于炒房和公平的话题从来都是热点,除了调控政策每次指向“投机需求”外,“温州炒房团”和“中国大妈”成为很多抨击高房价者诟病的对象,在很多人看来,中国房价这么高,炒房要负起不可推卸的责任,成为政策严打的对象。

但事实上,“炒房致富”观念的形成和盛行,有着深刻的内在逻辑。

首先,“炒房致富”错了吗?从法律的角度看,如果投资者没用通过违法、违规的手段来买房,只要其购房行为在法律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下,都应该被视为正常的市场需求。而且,2007年10月,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十八届三中全会中也提到,“要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这个“财产性收入”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土地等)所获得的收入——很显然,“炒房致富”也是政策允许的。

虽然是人人喊打,但“炒房致富”既然没有错,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将其杜绝。而且,可以看到,调控长期以来都将“遏制投机需求”放在重要的位置,甚至祭出了“限购、限贷”这样的法宝,但依然难以奏效,说明其具有强大的“群众基础”。

为什么“炒房致富”那么多?或者换句话说,为什么大家都热衷于投资房产?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比房子更好的保值增值工具了。

比如说,投资股票。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房价噌噌上涨,股票市场却是“熊冠全球”,从当初6000点的高位跌下来后,这几年一直在2000点左右徘徊,如此低迷的证券市场,几乎是“散户绞肉机”,很难成为大家都认可的投资渠道。那么,把钱存到银行里?这更不是个好办法,目前两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3.75%,活期存款利率更低,指望这个跑赢CPI也不太现实,要不然“余额宝”就不会那么火。

钱存银行贬值,放股市里亏本,再看看各种新闻,炒黄金白银的中国大妈早已经被套得血本无归,字画古玩这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投资,对于普通人来说,不仅门槛高,而且风险大……反正,对于普通大众而言,能想到的投资渠道不仅少得可怜,而且收益低得出奇,根本不能指望通过这些来“增加财产性收入”。

更要命的是,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的积极货币政策后果正在显现,2013年末,中国M2又冲新高,达110多万亿。与此同时,GDP约为56.89万亿。两相对比,人们发现:M2与GDP之比接近2∶1,M2增速依然远超GDP增速与通胀率之和。“货币超发”又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

下游泄洪渠道少之又少,上游来水量却依然凶猛,超发的货币变成了各种炒作资本,除了各地常见的“炒房团”之外,近年来频频见诸报端的“姜你军”“蒜你狠”“豆你玩”事件,让更多普通民众发现,钱放在手里就越来越不值钱了,需要找到保值增值的工具。

房子成为最好的目标和投资品,人们热衷于把手里的资本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转化成房产,然后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既享受投资带来的财富增值,更推动了房价的快速上涨。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年里,各地的房价差不多都翻了一倍,尤其是一线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虽然受到限购限贷政策影响,房价依然快速飙涨,让不少早期的“炒房者”发财致富。

古代“大禹治水”成功的关键在于使用了疏导的方法,面对巨大的货币“堰塞湖”,堵显然不如疏导。李克强总理在“两会”工作报告上说,未来将继续采用稳健的货币政策,金融要“用好增量,盘活存量”,一方面控制货币发行,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渠道和办法拓宽人们的投资渠道,堵住源头,疏通下游,这也许是遏制“炒房致富”最好的办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