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建筑”成中国城市之痛

评论福州晚报2014-04-02 11:21:30
提要:9月份,上世纪云南第一高楼——昆明市老工人文化宫爆破拆除,“寿命”不到30年。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不久前在昆明城市规划建设调研座谈会上对此“狠批”:昆明过去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基本上采取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致使许多积淀丰富人文信息的历史街区被拆除。

9月份,上世纪云南第一高楼——昆明市老工人文化宫爆破拆除,“寿命”不到30年。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不久前在昆明城市规划建设调研座谈会上对此“狠批”:昆明过去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基本上采取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致使许多积淀丰富人文信息的历史街区被拆除。

记者在全国一些城市调研获悉,“建筑短命”正成为城市“通病”,现在不少城市拆除的都是上世纪80年代建筑,而当下规划失当、品位低劣的建筑又成为未来拆除对象。大拆大建不仅耗费大量资源能源,造成严重浪费,也不利于城市文化延续。

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机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100年。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一位官员表示,中国建筑平均寿命却只能维持25至30年。不少建筑并非质量差,而是未到使用年限即被人为拆除。

在英国、法国、美国,建筑统计平均使用寿命分别为132年、85年和80年。

一些市民和城市规划专家表示,我国部分城市规划就像摆积木。规划朝令夕改的短视观念、利益驱动是短命建筑的直接推手。无论是拆还是建,都“全靠领导一句话”。其中有的城市,换个领导,就要变个样。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河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专家蒋群力等表示,我国规划法律地位和权威性不强,缺乏连续性,政府为了增加卖地收入、拉动GDP增长、提高政绩而热衷于大拆大建。无论是现有规划,还是已落成的建筑,动辄就推倒重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