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翘首期盼的保障房成空 乱象不能“一审了事”
据《劳动报》报道,5万多套空置、近58亿元资金挪用、2万多套违规出售或挪作他用、近12万户违规占用……中央高度重视、百姓翘首期盼、舆论持续关注的保障房,随着审计署审计清单的公布,再次暴露出乱象丛生的礮境。
一边是中低收入群体期盼早日实现“安居梦”,一边是大量保障房空置“遇冷”窘境;一边是地方政府在保障房建设中装穷哭穷,一边是大量挪用民心工程的专项资金……保障房这项民心工程屡遭尴尬,不仅严重挫伤政府形象,更伤害了望眼欲穿的民心。有理由质疑,这些乱象背后,是否存在权钱交易、失职渎职等违法乱纪行为?各地上报的住房保障“成绩单”中还有多少水分和泡沫?
民心所系、政策所指,均在“公平”二字。保障房的保障对象本来就是对公平极为敏感的一个社会群体,为民而建的保障房更要让社会充分地感受这种“公平”。这既是关系保障性安居工程成败及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更是对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的重要考验。
乱象急需整治,漏洞必须警醒。对于暴露出来的乱象和伴随而来的疑问绝不能“一审了之”,而应深挖倒查严究。针对审计清单暴露出来的违规行为,无论情节轻重,一律都应有处罚结果,才能真正为今后繁重的保障房建设和分配工作套上“紧箍咒”、拉起“高压线”。 长期以来,就是因为对违规者处罚力度不够,导致违规成本过低,不仅起不到以儆效尤的作用,反而助长后继者胆大妄为。这一次,有关部门、一些地方应该充分利用保障房审计清单暴露问题的契机,按照中央要求进一步提高违规成本,严厉问责,严格处罚,同时加快推进个人征信体系建设,让胆敢违规者付出应有的沉重代价。只有真正提高违法违规成本,才能最大限度避免保障房建成之后成了“面子”和“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