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不要“看楼入魔”
上海在建的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刚刚结构封顶,就吸引了网友的眼球,可惜不是它的高度,而是它的造型,有人戏称之为“打蛋器”。并且,这个新家伙还连累了早已矗立在那里的邻居——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和金茂大厦。三者排列在一起,被调侃为“厨房三件套”,因为另两者看起来像是“开瓶器”和“注射器”。
对照“三件套”的那帧图像,给人这样一“诠释”,很多人恐怕都要会心一笑。给各地比较突出的新建筑起绰号,是当下网友寻到的一大乐趣。一方面在于有些建筑确实奇葩,给人以“口实”,比如沈阳的“孔方兄”、广州的“大金环”、苏州的“秋裤”之类,太直观了,直观得根本不用他人提示,本能地就可以产生联想;另一方面,也在于网友的“看楼入魔”,眼睛盯着新立起来的东西,似乎必欲起个绰号才肯善罢甘休。上海这“三件套”我就觉得有点儿牵强:“开瓶器”尚可;“注射器”不觉得像;因为从未用过“打蛋器”,也就未明所以。有多少人家用“打蛋器”,换言之,有多少人能描绘“打蛋器”的尊容?还是不要“看楼入魔”了吧。
不要说稍微高一点儿的楼太多,有统计说,全球在建的摩天大楼中即有87%在咱们中国,未来十年内,将有1318座落成。吓死人了。真要“看楼入魔”的话,有得大家忙乎。看架势,这千把座建筑在本名之外都混上个绰号,大抵只是时间问题。就像“上海中心”是本名,绰号为“打蛋器”;早前,“中央电视台新址”是本名,绰号为“大裤衩”;“广州塔”是本名,绰号为“小蛮腰”。这样一来,即便庙堂级的东西也难免染上江湖的色彩。众所周知,《水浒》中梁山内外的好汉、地痞,在本名之外都有绰号,一百单八将不用说了,虽然好多根本名不副实,但这却也不是上了梁山的人才有的专利,比如被鲁达在肉铺前三拳打死的郑屠叫“镇关西”,被鲁智深在瓦罐寺打死的崔道成叫“生铁佛”。可怪的是,射死晁盖的曾头市武术教师史文恭却没有,用《说唐》的语气,那也是一条好汉。以此观之,摩天楼的绰号倘有若干“漏网”的,也该算是正常吧。开个玩笑。
记得十几年前,全国到处都是“看山入魔”。这里的山形像伟人,那里的山形像佛爷,无不以为自己那里的东西当真纤毫毕现。这些年偃旗息鼓,大概是该发现的都已经发现完了。“山的形状未变,海的颜色未变,明天已成了今天。”日本电影《二十四只眼睛》里的这句台词,是在感叹白驹过隙,逝水流年。咱们的山形同样未变,却能够“发现”出天大的秘密,进而打起经济效益的主意。山形毕竟是自然形成的,建筑则是由人来设计的,人可以决定它的外观。纵观各地的建筑绰号,无不根据外观而来,这一点,倒是远没有《水浒》丰富多彩,人家就既有根据外形的,如“青面兽”杨志、“赤发鬼”刘唐,也有根据特长的,如“浪里白条”张顺、“鼓上蚤”时迁,还有根据内涵的,如“呼保义”宋江、“智多星”吴用。正是因为奇葩建筑一直是一个吸引网友的话题,如今各地普遍青睐兴建的“标志性”建筑,就更要慎重,尤其不要让那些喜欢标新立异的设计,真的把咱们国土当成试验场。
一定要“看楼入魔”就入吧,充其量那只是一种想象,设计本无意,网友自扰之。比较而言,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兴建的办公楼的外观,倒是更值得关注。它们有的像官印、官帽子,有的像白宫、国会山,超标修建不说,这种设计上的“有意为之”,于闹市中骄傲地昂着头,毫无羞涩之相,不仅值得关注,而且更值得警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