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导演了楼市的饥饿营销?

评论内蒙古日报2014-04-02 11:23:07
提要:开发商最喜欢利用购房者的这种恐慌感做“文章”。它叫做“饥饿营销”,是指商品提供者有意调低产量,以期达到调控供求关系、制造供不应求“假象”、维持商品较高售价和利润率,以达到维护品牌形象、提高产品附加值的目的。

最近有一部叫做《1942》的电影大热。导演冯小刚说,用“虐心”一词形容这部电影很恰当。

用这部电影做类比,是最近在一些城市涌动的一种恐慌感,只不过现在抢的不是饭,也不是盐,而是房子。但凡经历过一场开盘“抢房”的人大多精神上会受到点刺激,尤其是抢不到房的刚需客户。

上周末,北京五环外某项目开盘,仅推出两百套房,但排号人数却达到600人。当天上午8点钟开始选房,到11点整,所有房源几乎全部售罄,包括楼层不好的户型。现场的恐慌感吓坏了许多首次置业的刚需客群,恍若重回2009年。

经历2007年、2009年楼市高烧的人们,对于“恐慌感”应该感同身受。开发商最喜欢利用购房者的这种恐慌感做“文章”。它叫做“饥饿营销”,是指商品提供者有意调低产量,以期达到调控供求关系、制造供不应求“假象”、维持商品较高售价和利润率,以达到维护品牌形象、提高产品附加值的目的。

开发商营销方式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针对排号人群开少量房源,力保“日光”或者接近“日光”;第二,宣扬第二期价格将大幅上调。

记者调查了部分购房者此时出手的购买原因,无外乎是担忧楼市供应量减少,房价大涨,而等待会令他们更加买不起。针对这部分购房者的心态,开发商的饥饿营销就极为奏效。

仅就营销方式而言,只要是不违法不违规,“饥饿营销”至多是道德的血液少一些。在楼市回暖的上升通道里,部分开发商的行为固然可气,但作为政府主导的土地市场,是否也有利用“饥饿营销”之嫌?

从市场情况看,地方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最有效的办法,是加大供应,而不是制造土地稀缺的恐慌。政府部门与其一再强调供应量充足,不如拿出实际行动和实际供应数据来疏散民众对于购房的恐慌;与其一再想方设法限购限价卡证,不如想办法增加实际供应量。否则,在政府、开发商双双导演恐慌购房的背景下,渡过了难关的开发商接下来恐怕要开始有意控制销售速度,而不差钱的二手房业主们恐怕宁可空置也不卖房。这将是调控部门不愿意看到的局面。(杨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