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限购不如“限空和限奢”
从土地招拍挂,到国六条、国八条、国四条,再到限购政策,几年来房地产调控政策可谓层出不穷,实施之时雷厉风行,但大多全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短时政策”,势头一过往往迎来的是房价报复性反弹,出现了房价越调越高的尴尬局面。对此,万科集团执行副总裁、北京市政协委员毛大庆在今年的政协提案中建议,2011年四季度以来,房地产市场显著降温,房价上涨的趋势得到遏制,也为探讨、建立长效机制赢得了时间。他建议建立以增加住房供应、发展租赁市场、支持自主购房需求、强化租赁保障房为基本手段,短期内把“每户一套房,满足家庭基本需求”作为调控的目标,把“每人一间房,满足个人基本需求”为长期目标的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
一户一套
到一人一间
住建部部长姜伟新在一次访谈中曾经坦言,作为住建部部长其身上的责任就是让“居者有其屋”。
其实,不仅在中国从古到今全在为“居者有其屋”畅想,发达国家亦是如此。
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美国开始将住房政策纳入公共政策范畴。住房政策重点是减少无家可归人数,支持中产阶级家庭发展。1949年美国制定住房法案,提出住房政策要“为每个美国家庭提供体面、舒适居住环境”,明确了每户一套房的基本要求,开始大规模开展公共住房建设,建立住房金融政府担保和再融资体系。1960年,美国套户比达到1.09。1973年,美国过度拥挤家庭占全部家庭数量5.6%,到2005年下降到2.4% 。同时在德国、日本以及西欧等国家全在二战后提出了类似的住房政策。
在毛大庆看来“居者有其屋”目标的实现,要依靠许多系统性的工作,其中增加房屋的供应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建议:未来15年,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政策目标可分两步走:第一步,以“每户一套房,满足家庭基本需求” 为目标,解决城镇家庭基本生活起居需要;第二步,以“每人一间房,满足个人基本需求”为目标,为城镇居民提供相对舒适的居住条件。
供应减少1%
房价上涨0.29%
在市场经济中供求关系决定价格是最为基本的规律,在房地产市场亦是如此,经研究表明,供应对房价有较大负向影响。住房供应减少1%将带动之后的房价上涨0.29%,比预期带动作用更显著。
从目前的调控思路来看,仍然以抑制需求为主,短期内可以收到明显效果,但长期而言会造成欠账更多。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我国城镇住房成套率仅为75.8%,即使加上空置房后的套户比也仅为0.83 ,每间房平均居住人数为1.1人。按照“一户一套,一人一间”的基本供应水平,供需缺口至少为3566万套,这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美国、日本的情况类似。发达地区住房短缺问题更为突出,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五省市,2006-2010年住房建设套数与新增家庭户数之比约为0.77。
未来10年要取得住房供需平衡,城镇住房套户比达到1,还需新增1.11亿套,建设能力需增长65.4%。
建议:房屋供应的增加主要依赖于土地市场的放量来解决。在目前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扩大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优化土地供应结构。同时增加城市可用土地供应,提高土地供应潜力。集约使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