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跃进:户籍制度改革是更有效救市之举

评论中国经济网2014-07-31 07:07:00

  ◎严跃进

  7月3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吻合了目前新型城镇化的改革思路。此次改革的亮点在于打破了二元户籍制度,使“居民户口”取代了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人口的行政属性变革,自然会产生一系列的刺激作用,比如对房地产市场就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巧合的是,这样一个政策的出台,和目前地方政府或明或暗的救市思路正好发生了碰撞。地方政府救市的尴尬在于:成交量并不因入市门槛降低而马上迸发,救市过程带来了房价新一轮的上涨。很显然,此类救市的做法还是有一个救急式的特征。

  楼市长效调控和发展机制要求寻找万无一失的解决方案,围绕人口因素做文章自然成为关键。从房地产市场来看,市场需求是由人口因素决定的。而在我国,户籍制度使得人口的自然分布和社会阶层分布变得复杂,进而干扰了市场需求。反过来说,如果能够理顺户籍制度,改变人口分布,那么自然能够因势利导,促使人口资源和房地产市场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匹配。

  缺乏人口管理的楼市,自然会陷入失衡的困境。大城市人口密集扎堆,对城市的住房市场产生了比较大的压力。这样一来,大城市的各类资源被过度使用,导致房价居高不下。反过来看,中小城市却面临人口导入速度慢、净流量为负的尴尬。部分城市甚至出现了“空巢”现象。

  缺乏科学性的户籍制度,往往能够扭曲当地的房地产市场。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天津武清。天津武清过去为什么楼市成交非常火爆,就在于当地实施了蓝印户口政策。但随着天津今年6月初取消此类政策,武清楼市成交量也跟着发生了一个剧烈波动。此类户籍制度显然对于楼市的稳定没有太多的利好。而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已成交的楼盘被空置,入住率极低,这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因此,建立一个科学的户籍制度改革体系,对楼市发展自然有利好作用。可以认为,在目前房地产市场一直萧条的情况下,此次户籍制度改革,振奋了地方政府的救市心情。而且从此前部分地方的实践来看,也都通过放松户籍制度来实现“抢人”的目的。这里需要警惕的问题是,虽然户籍制度改革利好人口资源的重新分布,但如果简单地依赖此类制度,可能效果并不好,甚至容易陷入户籍改革中的一些误区。

  该意见对不同类型的城市户籍制度进行了差异化的规定:建制镇和小城市的落户将全面放开,而中等城市和大城市还会有所收紧。这样一个制度也是符合目前市场预期的。但问题在于,对于一些建制镇和小城市,是否凭借此类户籍制度改革就能实现当地积压库存的去化,在这里是要打一个问号的。实际上此前部分城市拿落户制度为卖点进行吆喝,但人口并没有预期中的大导入,当地的库存依然积压严重。很显然,在发展房地产方面,不应该过于依赖放松的户籍制度。

  此次改革希望建立与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相适应的教育、卫生、就业、社保、住房、土地及人口统计制度。此类提法固然很好,但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要想真正使此类工作落地,需要大量的资金。此类制度聚焦了一个词:福利。但如果简单地以福利来加速人口导入,可能效果不佳。现实情况是,如果一些更优质的高校资源、医疗资源、企业总部不进行转移,那么很多配套的吸引力依然会不足。自然地,与其硬碰不如讨巧,地方政府在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需要先导入最有诱惑力的因素,这样才能真正活跃当地城市和楼市的气氛。

  地方政府在将户籍制度改革作为救市的措施时,必须清醒牢记一个俗语:你可以将马牵到河边,但不能强迫它喝水。顺应人口流动的规律、花点心思进行思考,比鲁莽地进行“行政式”的市民化效果更佳。

  笔者建议地方政府细读此次改革的条款,并从中寻找突破口,比如可以围绕“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这样一句表述而做文章。观察目前各个大中城市,很多住房库存没有得到有效消化,但租赁市场却比较火爆。一个原因就是部分购房者有购房能力和需求,却不符合购房资格。

  户籍制度改革,能够在短期内体现出救市效果,但取决于地方政府的“竞争能力”。因为目前市场降温大背景下,很多购房者的入市会无动于衷。但是,如果能够优先把落户指标赋予大学生,并且免除限购的束缚,那么此类群体一般都愿意在相应城市扎根。这其实也要求地方政府在此次国家户籍制度改革精神下,要加快制定差异化的落户政策,从而积极捕获购房需求。

  但户籍制度改革,不应该简单地作为一项短期的救市措施,而是应该不断夯实,进而成为发展楼市的稳定器和推进器。毋庸置疑,在此类新的制度下,人口之间的行政隔阂被消除,城市之间的差异也被消除,人口资源的分布自然就更趋于合理。人口分布的均衡化,自然能够带动楼市资源分布的均衡化。

  (作者为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刘芸曼)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