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意见:中国经济有企稳迹象
中国经济增长,有低位企稳的迹象。五月用电数据,从同比增长来看并不漂亮,但是环比增长(经季节性调整)出现了久违的反弹。火车货运量,也有类似的触底反弹。李克强指数三大指标中,工业用电和铁路货运见到初步的改善,第三个指标长期贷款总体持平,工业长期借贷依然不景,不过消费长期借贷(主要来自按揭贷款)亦有明显的改善。股市暴涨、楼市回暖,财富效应在集聚。笔者认为,中国经济从短周期角度看似乎已经低位企稳,今年增长的最坏的时间可能已经过去,当然此论需要未来有更多的数据点来证实。
这一轮增长回稳,是靠刺激政策硬拉起来的。股市上涨今年全球第一,靠的是政策;房地产重见天日,靠的是政策和股市的财富效应。货币政策,愈来愈宽松;地方债务置换,实际上是财政政策宽松;国家发改委不时地推出大型基建项目,弥补地方政府在投资上的无所作为。最具创意的是,中国人民银行通过PSL向国家发展银行注入流动性,再由政策银行借贷出去带动投资。这种做法摆明是绕开中央银行法和人大预算审批程序,而且政府无需财政买单(当然最终羊毛还是出在羊身上的)。应该说,目前所见的经济企稳,基本上是政策刺激一手制造出来的,贯彻着北京“求稳”的意志。不过不得不承认,现在刺激经济越来越困难了,政策的边际效用递减。如今北京砸钱,也难再砸出当年四万亿的声响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经济不过低位企稳,增长能否持续反弹笔者并不看好。
在目前所见的经济回稳中,几乎见不到民营投资增加,实体经济中企业的经营困境不仅没见改善,甚至还在恶化中。政府试图通过资本市场,将资金接流到实体经济中,不过股市上集到的资金似乎多数仍滞留在金融领域炒作。不仅如此,飚涨的股市反而将实体经济中的资金虹吸到炒作大军中去了。中国股市的市值已经冲破10万亿美元大关,位居全球第二,比第三名的日本市值多出整整一倍。壮哉则壮矣,不过少了企业盈利增长的支持,靠流动性撑起来的大市能持续多久,就不得而知了。
中国经济步入困境的核心问题,是投资去实业化、银行去中介化。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只是政府越俎代庖地靠财政来投资、靠央行来融资,这些举动虽然对支撑经济增长多少有一点效果,但是政府从来就不应该是拉动经济的主体,反周期政策常态化,潜在的后果很严重。笔者认为,把中国经济从目前的低迷状态里拉出来,重温之前的繁荣与辉煌,唯有依靠改革,依靠国企改革,依靠打破垄断,依靠制度上的突破。唯其如此,民营资本才能再燃投资热情,经济才能回到可持续的轨道。
十八届三中全会林林总总推出了许多改革理念、改革提议,一年半过去了,落到实处的改革寥如晨星,反倒是货币政策不断地改新,用眼花缭乱的政策创意来替代改革攻坚。然而缺了改革,经济可以平稳一时,但是很难持久,更难突破。
趁着现在经济趋稳、股市楼市向好,是时候推进改革了。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