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缘何扎堆造地王:资金优势明显 利于做大资产规模
缘何央企扎堆造地王?
证券时报记者 许岩
一边是楼市去库存,一边是地王“央企制造”,使得央企又成关注焦点,今年以来全国各地涌现出的所谓“地王”,超过半数由地方国企、央企制造。这使得不少人对央企地王大肆抨击。那么,究竟如何看待央企频造“地王”呢?
不可否认,央企地王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房价,挤兑了民企生存空间,难以保障房地产市场化程度的推进和提高。实际上,央企拿地参与土地竞拍本无可厚非,在平等的市场规则下,我们也不应该戴着“有色眼镜”看央企。
那么,央企为何热衷当“地王”?
因为“不差钱”。许多民营企业融资成本较高。相比之下,央企融资能力强,融资成本低,容易得到金融机构支持,资金优势很明显。充裕而低廉的资金,给央企国企提供了无限弹药。去年以来,开发商融资渠道开闸。2015年,房企发债占据债券市场60%的份额,龙头房企中期债券利率降至3%~4%,比5年期存款利率还要低。可见,银行在做“赔本”的生意。这也是央企之所以能屡屡成功拿地的原因之一。
因为“资产配置”需要,房地产开发利润丰厚,能够帮助央企做大资产规模,提高利润。从杭州滨江地王和上海顾村地王的央企来看,其开发商的母公司为四大国有资管机构之一的信达资产,金融背景使其投资逻辑不仅是开发拿地,而是更多地考虑资产配置,以便未来通过开发和资本运作来获取收益。
鉴于“集团整合背景下争取主动权”,央企大手笔造地王,与央企整合的大背景有关。在提高央企效率、避免同业资源浪费的大趋势下,职能相近的央企极有可能从集团层面合并,如五矿集团已被整体并入中冶集团,房地产业务自然是强者占主导;另一方面,良好的拿地和销售水平以及足够广泛的布局,也是向上层展示有能力吸纳和消化更多优质资源。就连中海、招商这样巨无霸也通过大肆收购充实家底。而一向稳健的保利,近期也在上海和南京分别拍出了296%和163%的土地溢价率。
理解了央企屡屡不畏成本炮制地王的逻辑,也容易说通民企没有拿到地的原因。对于习惯了快速开发周转的国内民营房企,土地资源趋紧、资金成本高企、市场不稳定等因素造成的压力更大。目前我国土地供应的总指标,三四线城市占比接近70%,一二线城市只有不到20%。僧多粥少,必然增加争夺,也必然推动土地价格不断创新高。所以,在土地市场上“随行就市”央企们,“一不小心”就造了地王。
最近几年,国有企业改革正在不断深化。国有企业不仅需要按市场化的路径追求商业利润,而且由于其相比其他非公资本肩负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因此,央企在遏制地价中理应发挥重要作用。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