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湖地产“报商模式”疑触政策红线 存漏税等三大风险
刘亚辉(化名),重庆的一位普通市民,去年的一天,他看到重庆某报纸登出的“龙湖仟佰汇42套商铺公开销售,交2万元抵6万元”的广告,便去售楼处办卡并交了10万元诚意金,准备购买一处一楼临街的商铺。
令刘亚辉奇怪的是,办卡所交的2万元房款的收据一栏里却写着“信息咨询费”,而10万元诚意金交出后,龙湖方面又表示一楼商铺已全被大客户选走,他只能选位置较偏的二楼及边道商铺。无奈之下,他选择退款,却被告知要在开盘后的29天才能退还,而2万元被称作“信息咨询费”的房款也因权属不明存在法律风险。
刘亚辉的遭遇,不过是重庆“报商模式”下多种风险的一个缩影。
在该模式下,开发商通过报媒售卖商品房优惠券并将其冲抵广告款,使报媒广告收益同商品房销售情况直接捆绑,从而改变开发商与报媒之间传统的广告合作流程。目前,包括龙湖、金科、协信、华宇等重庆本土开发商对此均有尝试。
据龙湖地产1月7日发布数据显示,其2012年实现合同销售金额401.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4.9%,而以重庆为代表的西部区域同比增长则高达46.7%。
对于龙湖地产和媒体来说,隐藏于“报商模式”双赢表象之下的真实情况究竟如何?记者历时一个月深度调查却发现,该模式潜藏着漏税、触及预售政策红线、消费者权益受损等三大风险。
“龙湖等地产公司从一开始与媒体签订报商协议,就意味着双方交恶的开始。”多位业界人士更是尖锐地指出,“报商模式”是反市场的行为,有违社会专业化分工原则,一旦被效仿,延伸到其他诸如汽车等行业,将是行业生态链的一次大灾害。
“被绑架”的媒体
持续两年多的调控以来,房地产市场不景气,产业链上下也颇感寒意。“现在我每周的工作时间比以往增长了一倍,收入反而有所下滑”,重庆一家主流纸媒房产部记者黄成(化名)认为,房地产广告越来越难做,日子难熬。
不只是黄成,重庆4家主流纸媒的房产部门人士均向 《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记者表达了相同态度。
与全国多数城市不同的是,除了房地产市场大环境低迷这一因素外,令重庆纸媒人士怨声载道的还有“报商模式”这一广告营销模式。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开发商同报媒之间传统的广告合作方式一般由开发商制定策略,安排广告,报媒则安排版面刊登广告和软文,报媒收取固定的广告费,广告效果则由开发商自己负责。
所谓“报商模式”,即开发商通过报媒售卖购房优惠券并将其冲抵广告款,将报媒广告收益同商品房销售情况直接捆绑,从而改变开发商与报媒之间传统的广告合作流程。
重庆新中地产投资公司董事长何伟坚认为,该模式的颠覆性体现在倒逼报媒对广告效果负责。“在这种模式下,由于销售成绩同报媒广告收益挂钩,媒体势必会利用天生的渠道等优势帮助开发商卖力吆喝以获取广告份额,开发商分文不花就能得到想要的营销效果”。
2012年6月,龙湖地产与重庆报媒首次就重庆龙湖SOPO进行电商包销合作 (其形式与报商模式类似,只是传播媒介为网站),此次试水,也使原有的重庆地产广告投放格局被一并打破。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取的一份资料显示,重庆一家纸媒在2012年6月至2012年10月初,累计为开发商销售4077套房屋,平均每天33套,总投放广告302个整版,合作总收益1725万元;重庆另一家纸媒在这期间透过该模式实现广告营收2000万元,广告收入下滑幅度同比有所收窄。
此外,截至2012年10月底,重庆地产业内已有40%的楼盘项目与报媒展开电商模式合作,作为试水者龙湖地产,更是将重庆大多楼盘纳入报商模式推广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