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流置业:“黑马”褪色 业绩“坐滑梯”

企业中国房地产报2014-04-08 10:54:30
提要: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名流置业鲜有券商问津。然而就在几年前,这家二线房企的投资者冠盖云集,其中就包括全国社保基金。

“业绩释放太慢,自身的经营思路存在硬伤,我们已经不太关注这家公司了。”这是一家券商地产分析师对名流置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名流置业,000667.SZ)的评价,或许这种说法代表了大多数曾经关注名流置业、如今却弃之如敝履的行业分析师。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名流置业鲜有券商问津。然而就在几年前,这家二线房企的投资者冠盖云集,其中就包括全国社保基金。由于大规模的资本市场增发和全国土地扩张,名流置业迅速成长为二线蓝筹的“明日之星”,被众多分析师力捧为最有可能跃居一线龙头房企的黑马。然而如今,这匹黑马却始终陷入业绩低迷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从2008年开始,名流置业的业绩持续下滑,3年的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19.17%,今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总收入下降36.38%,净利润下降41.04%,不仅黑马的光环消散殆尽,更让预言其进入业绩爆发期的分析师们汗颜。

尽管名流置业自己认为公司仍处于快速发展扩张的向上阶段,然而业绩迟迟无法释放不仅让其错过了上一轮地产行业的爆发行情,更在如今的深度调控下前景难测。

名流置业究竟何时能实现自身的捩转?

业绩“坐滑梯”

自2002年借壳上市以来,名流置业的发展并不算引人瞩目。不过,随着2005年~2007年连续的大手笔动作以及2008年30亿元的“超级增发”,很多券商把名流置业列入了“超级黑马”的名单中。

在2007年,风头正劲的名流置业一举收购了武汉、重庆、惠州、芜湖等地的7家项目公司,把版图拓展到了“3+X”的全国范围内,几乎触摸到一线梯队的边缘。

不过,这种收购大多并非是公开市场的招拍挂,而是以协议和并购为主。在分析人士看来,这也为其业绩迟迟无法释放埋下了隐患。

“名流置业的问题可能存在于两个方面:产成品销售不畅导致周转节奏过慢以及土地储备无法开工。”兴业证券分析师王晓冬指出,“尤其是,公司土地获取方式以并购为主,直接的好处是土地成本较为低廉。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低廉的土地背后是开发难度的上升,诸如拆迁、企业并购人员处理等问题不断困扰着名流置业。”

这一观点得到了众多分析师的认同,其实际发展过程也印证了王晓冬的观点。从2008年开始,名流置业尽管总资产规模和地产业务收入处于波动上行的趋势,但利润水平却始终停滞不前,每年的净利润分别为3.14亿元、2.8亿元、2亿元和1.67亿元,不仅没有爆发,反而逐渐萎缩,每况愈下。

此外,由于期间费用攀升和周转率的不畅,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也在持续下滑,2011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仅有3.24%,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更是在这几年均为负数,处于长期投入却回报不足的状态。

业内人士指出,名流置业本身是一家小盘股公司,人力和品牌能力有限,要应付全国范围内的扩张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投入,前期管理输出的成本过大,造成期间费用过高,极大地吞噬了利润空间,这种短期对周转水平和公司业绩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不意外。

“很可惜,如果2009年和2010年加快竣工结算步伐的话,名流置业的业绩会非常漂亮,遗憾的是错过了一轮绝好机会后,公司却迎来了严厉的房地产调控,今后如何发展是个很大的问题。”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尽管业绩饱受指摘,但这并没有挫伤名流置业扩张的意愿。2011年,名流置业一改此前一年多时间的审慎保守,豪掷25亿元在重庆、武汉拿地,在众多二三线房企面对房地产调控压力噤若寒蝉之时,名流置业的这种激进之举的确令人侧目。

“某种程度上,名流置业的这种逆市加速举动更像是对以往批评的一种回击。毕竟,由于以往一级开发、城中村改造等项目旷日持久且利润不稳定,名流置业一直缺乏机会向市场证明自己。”有分析人士表示,名流置业很可能会在未来2~3年内拿出业绩释放的证明。

回报“伤人心”

名流置业还尴尬地创造了国内上市房企的一个另类纪录,即连续两次终止了股权激励计划。

2008年4月,名流置业推出股权激励计划草案,然而由于股价狂泻,不到半年时间,公司董事会就以“该股权激励方案无法实现激励之目的”的理由,决定终止股权激励方案;随后,名流置业在2009年再次推出股权激励方案,尽管较前一个方案已经有所调整,但对利润增长的要求与名流置业的实际业绩走向相差甚远。

“按照股权激励方案的要求,2011年我们的净利润要接近10亿元,”名流置业相关人士表示,“要实现这个目标可谓是有困难的。”实际上,2011年名流置业的净利润仅有1.67亿元。

令人难堪的业绩在饱受股东、投资者和市场人士的诟病之余,也引发了内部的人事变动。5月9日,在名流置业任职5年之久的董事、副总裁黄斌挂印而去,尽管公司称其离开为“工作原因”,但业内人士猜测,不排除有持续低迷的业绩压力和股权激励这个“金手铐”迟迟难以兑现等因素。

如果说股权激励的终止伤了高管的心,那么业绩的不佳和分红的吝啬则伤了投资者和股东的心。在几年前介入名流置业增发的社保基金并未迎来预想中的投资回报,名流置业不温不火的业绩和低位徘徊的股价,让曾经掏出9亿元真金白银的社保基金陷入“深度套牢”的尴尬境地,最终只能连续减持黯然离场。

“回忆这场增发,虽然当时非常光鲜,也大大增加了名流置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但从随后的业绩与回报表现来看,尤其是社保基金减持风波,实际上是损害了名流置业在资本市场的名声。”分析人士表示。

而资本市场对名流置业的另一个质疑就是“对股东分红的吝啬”。

尽管2010年和2011年可供分配利润分别达到7.75亿元和9.35亿元,名流置业却既未现金分红,也未进行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而是选择滚存到下一年度,其理由是“2012年房地产信贷将继续保持趋紧的态势,与此同时公司目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新增项目、新开工及后续开发项目较多,对于资金需求较大。”

但实际上,名流置业截至2011年年底的货币资金为21.67亿元,而短期借款和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总计为10.17亿元,净负债率更是仅有24.12%,现金和财务状况上佳,如果拿地审慎的话,完全能够应付资金需求。

因此,这种手握充足利润却拒绝给股东回报的做法遭到不少股东和观察者的强烈炮轰,认为公司经营者的眼光过于短视。

“更为关键的是,连续两年没有为股东分红,基本上等于放弃了未来再融资的可能性,名流置业这种破釜沉舟的做法值得商榷。”上述分析人士指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