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罗奔尼撒之路有多远? 张玉良产融霸业长征记

企业观点地产网2015-05-20 15:42:09

  “如果敌人的铁比你的铁硬,那么这些财富就不是你的了。”希腊史学家色诺芬在《长征记》中所标榜的“有了武器就有一切”的信念似乎已成为当今社会奉为圭臬的准则。

  山雨欲来风满楼,波谲云诡的房地产市场近来异常喧嚣,“万万”合作开启了巨头联盟、过于娱乐化趣味的营销轮番上演……强势的舆论发声最终都指向房地产大船着火了。

  然而,“大难临头”各自过招,与多数房企仍围着原来的一亩三分地“跳脚”不同,已攀上行业大哥位置并熟谙资本运作的绿地似乎有了更多的锦囊妙计。

  5月17日晚间,金丰投资(600606,股吧)公告披露,绿地集团境外全资附属公司与中国润东汽车集团有限公司、RundongFortune(润东汽车现控股股东)签署认购协议,绿地集团境外全资附属公司有条件同意认购润东汽车有条件同意配发及发行的总共536,270,747股认购股份,认购价为每股认购股份2.89港元,总认购价为1,549,822,459港元

  认购完成后,绿地集团境外全资附属公司将拥有润东汽车投票权的30%,成为控股股东,这也意味着作为绿地大消费板块的汽车产业也拥有了上市平台。

  据观点地产新媒体了解,此举也是继5月7日成功增持香港上市公司博大绿泽后,绿地资本化运作孕育的又一成果。加之此前“大基建”、“大金融”的频频“下单”,绿地系企业群随之浮出水面。

  而张玉良围绕着产业与金融的长征也才刚刚开始,留给外界一长串的问号是,绿地通往“伯罗奔尼撒”的征途会有多远?

  张玉良产业霸图

  与过往的收购行为类似,绿地此番出手投资润东汽车的主要目的并非股权投资与财务收益。据介绍,润东汽车此次发行股份所得款项的约60%,将用作未来对其他汽车经销商的收购、物色与新业务有关的新项目并提供运营资金。

  入主之后,绿地将发挥在大金融、互联网等领域的优势,支持润东汽车进一步拓展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及混合动力汽车市场,推动汽车融资服务及汽车租赁金融服务业务,进军互联网汽车销售市场等,从而使润东汽车与绿地集团的联属集团公司产生行业协同效益。

  “我们之所以愿意和绿地合作,是因为我们看中了他们的三大资源:金融资源、客户资源、营销资源。”润东汽车董事长杨鹏接受采访时回应道。

  实际上,一直以来,绿地都是一家多元化的公司,除了房地产主业外,绿地本身的产业链就已经覆盖了能源、汽车、金融等非地产领域。而大金融、大基建和大消费更像是绿地在既有产业上做的合并同类项。

  “只不过这几年绿地房地产业务发展势头比较强劲,所以外界更多将其视作开发商。”如今伴随着地产式微,张玉良凭借着资本化的运作,以“绿地系”企业群为主体的产融霸业正展示出其庞大的身躯。

  此前的5月7日,绿地刚刚宣布增持博大绿泽这家综合性园林景观设计建设服务供应商。在绿地看来,该笔投资将有利于做大做强房地产关联业务板块,推动绿化业务与房地产主业协同发展,提升房地产主业竞争力。

  不过,比之于对园林绿化的投入,绿地今年在“大基建”和“大消费”的投资明显要高调得多。据统计,自2014年年中宣布进军地铁产业以来,绿地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在5个二三线城市共获得6条地铁项目,预计投资规模达1150亿元。

  而张玉良的勃然野心也绝不会止于此,未来绿地还将围绕南宁、南昌(楼盘)、天津(楼盘)等城市力争再签4-5个项目。在张玉良的构想中,地铁投资公司将成为绿地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点和增长点。

  “大消费”方面,绿地已在上海(楼盘)、南京(楼盘)等地开设全球商品直销中心门店,并建立了四个海外直采中心、快速布局线下实体店及线上电商平台,海外货源基地也在快速搭建。

  未来,绿地“大消费”战略将进一步在零售全产业链布局层面打通线上线下,实现全渠道发展和涵盖物流仓储、商品进出口的全球布局。

  毋庸置疑,以资本为纽带,通过控股或参股形式,张玉良正以地产、消费、基建、金融为“半径”画着一幅产业霸图。

  绿地资金蓄水池

  对企业而言,资金就好比是流淌于身体里的血液,若没有强大的资本实力,再宏大的设想都仅仅是停留于纸面上。

  自然,在商海摸爬滚打数十年的张玉良深谙其中的各种道理。为了撬动绿地整艘巨轮,资本化运作以及“大金融”尝试已成为了绿地的资金蓄水池。

  尤其是绿地整体上市获批后,绿地已经成功搭建了境内外的双地产平台,加之控股润东汽车和增持博大绿泽,绿地至少已手握四个上市平台。

  绿地相关人士在提及此次控股润东汽车时,亦直言不讳地指出,除了看重对方的行业地位外,额外的“企图”就是瞄准了润东上市平台的融资作用。

  撇去资本市场的直接“吸金”外,绿地一直倡导的“大金融”亦将为其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根据绿地规划,在搭建完上市平台后,绿地的重点就是“大金融”布局。而绿地金融的布局将立足于“投资+投行”的大资管金融全产业链,分为金融机构投资、基金投资和管理业务、类金融业务和资本运作四大板块,分布在两个上市平台中。

  “绿地最大的优势在于其资源整合能力,布局金融不但能对其房地产业务起到辅助作用,更多的是带来利润,成为绿地实现多元化跨国集团目标的基石。”有分析人士如是指出。

  事实上,作为绿地集团的境外上市平台,绿地香港今年便被赋予了更多的金融色彩,其主席陈军透露,绿地香港2015年在地产主业外,将在房地产基金管理和房地产互联网金融业务板块方面有所作为。

  “计划构建3+1金融产业生态圈,即三大基金加房地产互联网金融平台”。其中,引得市场哄抢的“地产宝”便是其中的一款,该产品首期募集资金投向了绿地南昌的项目。因而,在外界看来,绿地的金融显然有“自给自足”的成份在里头。

  作为绿地金融的另一大平台,绿地金控成立之初的目标就是要转变传统的地产开发模式,利用金融手段去开发房地产。

  就目前而言,绿地金控已经形成了小额贷款、金融股权投资、基金和基于其母公司优势打造财务管理产品的四大业务板块,

  在张玉良的设想中,绿地金融2015年的投入要达到30亿元。并且,张玉良寄希望于今年金融业务能够为绿地贡献30个亿的利润。

  可以预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金融牌照的收购将成为绿地的家常便饭,张玉良或许也会成为继郭广昌后的又一投资达人,而源源不断的资本流入也为张玉良的产融“长征”注入了更多可能性。

  伯罗奔尼撒之路有多远?

  不过,大象转身终归不易。张玉良率领的“绿地军团”距离产融霸业的“伯罗奔尼撒”究竟还有多远?

  答案或许在藏在绿地的五年规划中,据此前张玉良透露,绿地到2020年业务经营收入超过8000亿元,利润超过300亿元,目标是跻身世界企业100强行列,而2014年绿地的业务经营收入为4021亿元,这一意味着,五年之内,绿地整体将翻一番。

  不可否认,多数企业都曾凭借着类似于绿地这样的产融结合方式而踏上了规模增长之路。然而,前行的路途或许会像色诺芬率领的希腊佣军“班师回朝”的遭遇一样,多变而充满未知。

  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曾指出,产融结合一方面可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减少市场的不确定,同时也能获取产业和金融的协同效应,并形成集团金融资本控制,增强凝聚力。

  然而,如何协调产业与金融的发展速度,如何管控产业金融的综合风险,如何形成产业金融独特的商业模式及核心能力以及如何推动企业集团的产融、融融深入结合都成为企业集团在旗下金融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巴曙松亦强调,产融结合的风险主要来自于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和通常意义上的工商业产品市场有所不同,波动性强是其主要特征。长期来看,金融市场是为产业发展提供资本的市场,但是短期而言,由于金融产品价格往往波动性强,带来的风险是与收益并存的。”

  不计金融业务,绿地本身的地产主业或许也难言乐观。有分析指,绿地商办及三四线的比例太高,结构远不如万科合理。其引以为傲的商办市场仍然挑战巨大。

  “绿地在商业地产运营上还比不上万达,下一步在去化方面也有很大压力。”其指出,去年绿地的商办销售已经达到1300多亿元了,如果按照相同比例计算今年2800亿元的目标,绿地商办今年的销售将达到1500亿元以上。

  此外,作为绿地重要增长点的海外同样暗含风险。“因为只有少量海外城市存在中国人的购房需求,这些地方必须满足国人移民、教育、投资三方面的需求。”

  产业与金融的结合让绿地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一条自我食物链,然而,绿地究竟要如何做到大而美,如何去消化自己的庞大架构,这或许也将是张玉良通往“伯罗奔尼撒”长征中的另一项命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