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位流动性 开发商拿地不拿地“都会死”?

企业证券日报2017-04-26 09:52:25

  顺风车上有记者,八卦须谨慎。

  去年12月份,《证券日报》曾刊发了“扒一扒顺风车上的那些房贷故事”系列的第一篇文章,讲述了采访自顺风车的真实房贷故事。或许是由于八卦的人气指数远高于严肃新闻,上述文章的市场反响远远好于预期,于是,顺风车上的八卦一直在继续。

  张先生开着一辆河北牌照的新车,虽然外地牌照在高峰时段出行会受到诸多限制,但是张先生还是毅然决定改善家人的出行方式。当然,与出行方式一起改善的还包括住房。张先生是某地产中介的资深员工,对于买房有着比别人得天独厚的信息资源。2015年4月份,张先生贷款购置了工作门店附近的一个不足47平米的一居室,卖家急于出手,成交价自然是低于当时的市场行情。2016年京城房价一轮上涨,该一居室的价格直接翻倍,这也促使张先生决心卖出刚刚装修好的房子,所得资金归还剩余房贷后用于购买改善型两居的首付。凭借从业人员的直觉,张先生在去年三季度末宏观调控之前及时卖出了房子,然而今年年初,预期中的房价下跌并没有到来。张先生不再气定神闲的等着房价下跌,转而寻找新的房源。1月初,公司同事帮他留意到一套位于草桥的着急出售、且产权略有瑕疵的房源,价格低于市价近两成。张先生不敢怠慢,立刻启动购房流程,“与政策赛跑”的贷款之旅也由此开启。

  首先,按照今年以来认房又认贷的规定,张先生如果再贷款购房属于二套房,所以决定通过离婚且由女方出面买房;其次,需要消除女方凭空出现的“号贩子黄牛公司法人”(女方的身份证曾经丢失,在征信查询中发现被冒用)的不良影响;此外,由于该套房产的卖家是通过离婚判决确权本房产,产权证还需重新办理。张先生用“步步惊心”来形容自己耗时2个多月的购房之旅,几乎是刚完成所有手续,新的调控举措(包括对于假离婚购房的限制、利率优惠减少、贷款审核从紧、普通商品房认定标准变化等等)就在一周内接踪而至了。

  陈女士原本不太愿意加入顺风车车主的队伍,担心人员过杂可能会影响经常坐车的女儿的健康。不过,在买房计划可能带来的经济压力面前,她选择了妥协。“我们原本已经相中了西城区的一套小户型,总价控制在500万元以内,准备买回来给孩子上学做储备,甚至跟卖家进行了比较愉快的沟通”,车主陈女士的女儿目前不到两岁,私家车内的粉色系布置也十分温馨,“但是现在调控举措接连出台,我们想等一等看房价会不会下调,此外,我们最担心的是未来几年入学政策会不会发生改变。”

  “我们也面临了二套房贷款首付比较高的问题,我们准备把现有住房进行抵押并凑足首付,我先生目前的收入水平还可以,应该能支撑抵押贷款的月供;我的收入能够负担二套房的月供和生活基本开支,不过感觉现金流也确实很紧张”,陈女士既憧憬又无奈,“哪怕是为了50%的可能上心目中理想的小学和初中,也还是要买学区房,孩子的教育太重要了,不敢拿来赌”。

  开着蓝色斯巴鲁森林人的X先生(未透露姓氏)的微信号就是手机号码,职业标注为房地产建筑。他从另一个角度讲述了其眼中房企与银行的关系,看法有些悲观,“胆小者慎入”。

  “今年银行对于贷款(开发贷)的审批特别严。目前除了‘大牛’企业以外的开发商处境也很危险,如果不继续拿地,就无法从银行申请新的贷款,房企的资金链自然岌岌可危,房企会死;如果现在拿地,市场风险很高,而且在证照齐全以前不被允许网签出售,只能开发商自持或出租,同样会导致流动性干涸,房企还是会死”,X先生透露,“部分房企将主意打到了养老地产的身上,而监管部门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一苗头,此类项目的审批越来越困难。”

  X先生的观点只是一家之言,开发商是否真的不破不立尚不得而知。不过,X先生在上周三所描述的开发贷收缩(扣除保障性住房开发贷)的情况真实存在。

  央行上周五公布的《2017年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一季度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28.39万亿元,同比增长26.1%,增速比去年年末低0.9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1.7万亿元,同比多增1970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40.4%,比2016年占比低4.5个百分点。房产开发贷款余额6.13万亿元,同比增长17.3%,其中,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余额2.75万亿元,同比增长47.7%,比去年年末高9.4个百分点;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41万亿元,同比下降21.5%,降幅比去年年末扩大16.6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余额19.05 万亿元,同比增长35.7%,增速比去年年末低1.1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