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全国CPI涨3.2%再达年内高点

热点东方早报2014-04-04 11:48:48
提要:11月9日,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数据,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较上年同期)上涨3.2%,涨幅比9月份的3.1%微升0.1个百分点。“3.2%”低于此前市场预期的3.3%,但创下自今年3月以来的新高,也与今年以来的高点——2月份的3.2%持平。

11月9日,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数据,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较上年同期)上涨3.2%,涨幅比9月份的3.1%微升0.1个百分点。“3.2%”低于此前市场预期的3.3%,但创下自今年3月以来的新高,也与今年以来的高点——2月份的3.2%持平。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解读称,10月份CPI总体保持稳定,PPI总体上也比较稳定。

据新华社报道,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年内通胀压力可控,完成年初设定的“全年物价涨幅控制在3.5%左右”的目标并没有多大悬念。

食品价格同比涨环比跌

据测算,在10月份3.2%的CPI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约为0.9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约为2.3个百分点。

从分类数据来看,10月份,食品价格涨幅从9月份的同比上涨6.1%增至6.5%,影响CPI同比上涨约2.11个百分点。其中,,其涨幅从9月份的同比上升18.9%攀升至31.5%,影响CPI上涨约0.81个百分点。

各类食品价格同比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除鲜菜外,肉禽及其制品、鲜果、水产、粮食等价格,也分别影响CPI同比上涨0.43、0.17、0.16、0.11个百分点。

非食品类商品价格上涨较为明显,除了烟酒及用品、交通和通信价格有所下降,居住、娱乐教育文化、衣着等商品价格同比都有所上涨。居住价格方面,房租同比增长4.5%。

不过,食品价格环比下降了0.4%。其中,鲜蛋、鲜菜、鲜果、水产品和猪肉价格环比分别下降6.6%、2.8%、0.9%、0.9%和0.4%。据分析,其缘由是节日因素影响结束,加上天气好转,蔬菜供应增加等。

“全年通胀压力仍可控”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可见,今年1月~10月,CPI同比平均上涨2.6%。其中,9月份、10月份CPI均突破3%的温和通胀水平线。因此,市场关注接下来的11月和12月乃至整个第四季度的CPI会否持续发力。

对此,新华社报道分析称,从目前来看,国内需求并未出现大幅回升、货币政策也维持稳健中性、猪肉等食品价格总体涨势平稳,以及输入性通胀也没有明显抬头等因素,将使得全年通胀压力仍然可控。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对媒体分析称,整体经济企稳回升,经济增长水平较为平稳,物价不会出现大幅波动,目前通胀方面没有太大的压力。总体而言,CPI涨幅趋势还是比较缓慢,是在波动中上升。他进一步预计,四季度CPI涨幅将在3%以上,下半年CPI涨幅为2.9%,全年为2.7%。

财新网援引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的分析称,从环比看,食品和非食品价格涨幅都有所回落,主要是去年基数偏低推高了读数。PPI跌幅重新扩大,大于市场预期,显示产能过剩依然是压在企业头顶的大山,经济好转的拐点还远未到来,通胀不值得担忧。

货币政策料保持稳健

10月份CPI创下8个月以来的新高并达到今年以来的高点,是否会触动货币政策的变化?

财新网援引多位分析人士的判断报道称,短期通胀仍处于可控区间,货币政策将在年底前保持中性或略偏紧。同时,通胀数据也开始发出预警,敦促货币当局对其势头保持关注。

该报道后续称,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分析,尽管通胀压力可控,但央行仍然从10月中旬开始突然收紧了市场流动性,这表明中国的货币政策仍然保持着相对紧缩的态势。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整体资金成本在春节前仍将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新华社援引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殷醒民的分析称,今年以来,国内货币政策调控一直保持在稳健状态下预调微调。因此,货币因素对物价的影响并不会很明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