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言献策新型城镇化可行性路径

热点河南日报2014-04-04 11:55:00
提要:“新型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一定要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要有相关产业作支撑;新型城镇化要体现文化传承。”在6月22日上午于北京举行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可行性路径研讨会”上,作为唯一一名基层的城镇化建设者代表,南阳中达置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复生向与会者介绍了中达集团在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和体会,得到了与会专家的普遍认可。

中国新型城镇化可行性路径研讨会在京召开

“新型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一定要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要有相关产业作支撑;新型城镇化要体现文化传承。”在6月22日上午于北京举行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可行性路径研讨会”上,作为唯一一名基层的城镇化建设者代表,南阳中达置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复生向与会者介绍了中达集团在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和体会,得到了与会专家的普遍认可。有专家评价:“中达集团的经验具有全国意义。”

“中国新型城镇化可行性路径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研讨会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和2012年12月31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所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就“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现实意义、历史价值和可行性路径问题”;“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产业支撑问题”;“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文化传承、城市文化与城市伦理、城市精神与凝聚力问题”;“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城市功能完善、建管并重、规划设计问题”;“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生态伦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等进行了研讨。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报》编辑部主办。

参加研讨会的专家有王利民(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研究员、经济学家)、慕海平(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主任、教授、博导)、周诚君(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田青(中国艺术研究院非遗研究保护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导)、倪鹏飞(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导)、张文喜(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陈耀(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布局与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导)、郑复生(河南南阳中达置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勇(中国社科院城市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郑思齐(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副系主任、教授、博导)、孟鑫(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导)。

与会者围绕新型城镇化的现实意义、历史价值和可行性路径,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文化传承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主任慕海平谈到了新型城镇化应该具有的新内涵。他说,“新型城镇化应该是‘五位一体’的城镇化,即工业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及农村城镇化。”是推动中国经济及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拉动中国内需的重要内容,是一个综合、复杂的建设进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梦,并将带来人口的迁徙与转变、国土空间的翻覆与整合、经济的根本转型与不断升级、文化的融合与复兴。新型城镇化的可行性路径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是以人为本、产业结构和城市发展互动、绿色发展、创新驱动、开放多元的城市化。实现理想城镇化的总目标,要注重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提供均等公共服务等。

就当前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口的减少并没有带来土地面积供应相应增加的问题,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周诚君表示,当前,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等进程。在土地城市化问题上,容积率偏低的工业占地比例要高于农业用地比例,这就是为什么人口城市化了,相应的土地面积并没有增加供给这一问题的根源。周诚君认为,城镇化不是建大广场、大马路、大草坪,而应对土地实行集约经营、节约用地。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田青着重阐述了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承这一问题。他说,地域化是文化的栖息之地,多样化是未来继续发展的基础,同质化对未来发展是威胁。城镇化建设意味着扎根于乡土的传统文化可能会被连根拔掉,因而需要保护传统文化,守望精神家园。

在城镇化进程中,怎样才能避免传统文化传承的断裂?如何才能为未来社会发展留下一个文化多样性的基础?田青认为要深入研究几个问题:一是如何将城镇化建设与保护该地区标志性的建筑及有文化价值的古村落等结合起来;二是如何在新型城镇化规划中为传统文化留下发展空间;三是如何保护区域内的手工技艺;等等。

作为唯一一名与会的基层企业代表,南阳中达置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复生讲述了该公司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实践历程和发展业绩、困惑、问题和建议。郑复生的发言得到了与会专家的普遍认可,田青说:“中达集团的经验具有全国意义。”

郑复生告诉记者:“中达集团在17年的城镇化实践中建设了十多个小区,建设面积达300万平方米。我们积累了经验,也遇到了许许多多的不可逾越的障碍,此次能够有幸参加会议,并在会上做了唯一一份典型发言,很受鼓舞。聆听了各位专家就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真知灼见,使我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们吃了‘定心丸’,我们的最大体会是:‘新型城镇化道路我们走定了’!”

2013年7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刊登了与会学者的精彩发言,今日《河南日报》全文予以转载,以飨读者。

新型城镇化是“五位一体”的城镇化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主任、教授   慕海平

新型城镇化应该是“五位一体”的城镇化,即工业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农村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不是要把农村变成城市,而是让农村人也享受城市的生活、城市的文化,这应该是新型城镇化具有的新内涵。

新型城镇化作为时下学界最关心的话题,大家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三大类:第一,城镇化是否会加重“城市病”?第二,是否会加重目前失衡的利益关系?第三,是否会大面积占用土地,使得土地进一步紧缺、房地产泡沫进一步加剧?这三个问题涉及资源节约利用、人们收入分配关系等多个方面。

城镇化建设是一把双刃剑,建设好了能促进现代化进程,建设不好将带来经济、社会、环境、心理、道德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因此,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很综合、很复杂,非常紧迫又必须着眼于长远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可能会涉及大量的具体问题。比如,城镇化是靠政府还是靠市场?我认为,政府应在城市形态和空间布局的规划上发挥更大作用,而且要通过立法程序将其执行到位。此外,还要推进社会的创新管理。目前的城镇化建设涉及各方面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究竟该如何化解社会矛盾?肯定不能全部依赖政府解决。因此,这需要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逐步化解这些矛盾,进而达成各方利益的平衡。

着重考虑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人学学会会长  北京大学哲学系党委书记、教授   丰子义

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理解城镇化建设的理念问题。在马克思的一些文本中,有大量关于农村与城市之间问题的论据和思想,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第一,马克思是从社会文明进步的视角看待农村和城市的问题。马克思立足于当时的现状,把资本主义社会看做现代文明社会,把前资本主义社会看做是愚昧社会。马克思指出,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格局就是资产阶级的统治造成了农村依附于城市,表现在三个“从属于”: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马克思在1853年撰写的《不列颠对印度的统治》等文章中,把印度的村社看做是愚昧的社会,认为印度的村社问题是印度进步和强盛的障碍。这些思想阐发出很多关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问题,其意义在于,从愚昧到文明,必须使农村向城市发展。现代文明本质上与城市发展联系在一起。这是马克思从现代文明的角度对农村和城市的分析。

第二,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待农村和城市的问题。人所依赖的社会关系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发展形态、人的全面发展形态,这三种形态与农村问题和城市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第一种形态直接与城市制度联系在一起,第二种形态实际上就是谈城市发展问题。同时,马克思指出,要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须推进城市建设,推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今天谈城市建设,必须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予以重视和把握。

第三,从社会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待农村和城市问题。在马克思的分析中,他把近代以来以城市为中心的社会看做是现代社会,把以农村为中心的社会看做是传统社会。所以,从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需要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