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租房标准为40平米 引发网民大争执

热点不详2014-04-04 12:15:40
提要:9月19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保障性安居工程特别是公租房建设。会议要求,公租房面向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单套建筑面积以40平方米为

 

9月19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保障性安居工程特别是公租房建设。会议要求,公租房面向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单套建筑面积以40平方米为主,租金按照略低于市场价格的原则确定。新华社以《保障房新举措是对社会关切的及时回应》为题评说其意义:一系列新举措释放出明确信号,政府对于社会广泛关注的保障房建设管理中的难题正逐一破解,加快实现住有所居目标的决心坚定不移。而其他媒体所拟的标题侧重有所不同,恰好也大致道出了社会的关切是什么:《中央密集部署保障房建设保障低收入家庭住有所居》、《国务院:稳定就业外来人员可享公租房》、《国务院要求大力推进公租房建设明确面积及租金》、《国务院要求推进公租房建设严查骗购骗租保障房》、《国务院力挺金融机构保障房贷款融资平台或开闸》……

与媒体条分缕析的理性描述不同,普通公众多把目光瞄向“公租房单套建筑以40平方米为主”这一最新公租房标准上,部分网民觉得40平方米的房子堪称“蜗居”,感觉难以接受,进而的疑问是这么小的房子有没有卫生间,有没有厨房?有的还上升到“住有所居也要有尊严”的高度。与多数话题一样,网民之间也骤起争论,夹枪带棒、讽刺挖苦在所难免。比如,在有网友提出“应把公租房的面积定在90平方米,位置坐落繁华地带方便出行”后,马上有人跟帖道:“不要以为你们没有房,全社会都欠你们的”这般的刻薄之语,细较之下,“公租房最大应该20平方米,太大养懒人”的回应已算是理性的啦。

网民之间争执不下,负有释疑解惑之责的时评人就有了发挥的空间。《广州日报》就此发表的一篇评论《不要过分苛求公租房的舒适性》写道,公租房建设是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的一部分,公租房面向的是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公租房要解决的是这些群体的居住问题,而不是舒适度问题。评论还援引中国香港的公屋、近邻韩国的“永久租赁住房”为例说,公租房单套建筑面积以40平方米为主是合理的,而且“公租房以40平方米为主的话,不仅能节约出更多土地,还能为政府节省建设资金,以便完成今年1000万套保障房任务”。

“公租房以小面积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权势阶层的侵蚀。”文章提醒公众应更多关注公租房准入退出管理机制和监管,避免重蹈经适房被违规出租、闲置、出借的覆辙。应该说,该文相当中肯,有道是“苍蝇虽小也是肉”,保持警惕很有必要。

然而,即便是这样有理有据、颇有见地的文章,在网上还是招来一些人的谩骂,称老百姓怎么就苛求了?我想如此执著的抬杠者,要么受过先前有学者主张“公租房不设厕所防富人购买”之说的刺激,不知道40平方米的公租房满可以打造成一室一厅一厨一卫;要么是对公租房的目标人群存有误解。通俗地说,公租房是为这些人提供的:不是城市低收入人群,没资格租廉租房;没资格买或者不想买经济适用房,却一时买不起商品房;刚刚毕业,收入不低但没有积蓄,买不起房又租不到便宜、稳定的房的人——所谓“高不成低不就”的“夹心层”,当然还有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给这些群体提供栖身的公租房体现了社会对公平的追求,这也就决定了公租房不能太安逸舒适,太舒服了就会造成流动性下降,而且对勉强超越此资格的那个阶层不公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