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住在北京的“北漂老人”:忙看房忙相亲
漂在北京的不仅仅是上班族,还有候鸟一样的父母。
春节一过,匆匆返京的不仅有打拼的北漂们,还有身后年迈的父辈。他们之中,有的一门心思帮儿女照看孩子,有的跑前跑后忙着看房子、买房子、装修,有的每周泡在相亲大集上给孩子操持着终身大事,甚至有人在忙碌之余开始赚外快。他们为了子女操劳似乎成了习惯,异地而居,背井离乡,孤独与心甘情愿交织在一起。
主业看孙子副业蒙游客
3月初,北京的早春一如既往地刮着风。东北人张华穿着驼色中长款羽绒外套,头发胡乱地卷在脑后,风起时,额前的碎头发忽地飘起来。她已经在天安门广场西侧转悠了大半天,双颊被风吹得发红。
“两会”正开,想进入天安门广场的游客们在广场外排队等待安检,进程缓慢。广场西侧,张华站在不远处往排队的人群看看,溜达过去,混进挤在一起等着安检的人群中,不停地问着周围的游客:“去中山公园吗?去故宫吗?不用排队,不用排队!”
“赚跑腿钱”,这是张华给自己这份营生的定位。其实这是她的“副业”,“过会儿我还得去接孙子呐,上幼儿园呢!”
张华揽客的音量恰到好处,足够让周围三米内的游客们听清,又不会让在附近执勤的安保人员、城管队员们察觉。
游客们对她的举动有些好奇,有的游客眼神里还透着几分心动。一旦张华看到了这丝心动,便会凑到人家跟前,有点迫切又直白地说:“排队太慢,人还这么多,现在2点多,公园4点、4点半就不让进了,我给你们带过去,每个人二十。我也不赚你们门票钱,到门口你们自己买门票。”张华游说半天,原本有点心动的游客决定继续排队,她只好溜达出来,往地铁站方向走去,没多久又转回来开始新一轮揽客。
两年前,张华跟着儿子一家从深圳搬到北京。搬家是因为儿子工作调动,之前,她已经跑到深圳待了一年。“给儿子看孩子啊,孙子太小了,他们两口子都上班,没人管孩子怎么行?”到北京后,张华干脆把留在东北的老伴儿也叫了过来,“一块儿看孩子”。
一年前,孙子上了幼儿园,白天张华就“闲着”了,“所以出来赚钱呗,广场上人多,卖东西不行,有人管,只能这么着给人带带路。”其实张华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渠道,她所说的“不用排队”,不过就是带着外地游客走到远离天安门广场的其他入口,比如中山公园的西门,而这一趟她的“标价”通常是每人20元,“一起去的要是有三四个,就每人15块钱”。即便这样,她也很少揽到客。张华还顺便给“黑一日游”揽客,她是天安门广场上给外地游客手里塞一日游线路宣传单的人,“这几天开大会,没带(宣传单),也赚不了几个钱。”
张华还有两个女儿,都在北京工作,其中一个已经结婚。但这并不影响她心目中“家”的成员名单——问她家里有几口人,她总是说“五口人”,指的是她和老伴儿、儿子、两个女儿。
先帮忙买房现紧着相亲
同样是跟着孩子搬到北京居住,来自陕西的刘静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现在,她跟儿子一起住在丰台。那是一个三居室,她们母子俩搬进新居还不满一年。
原本,刘静没打算搬过来住在北京,即便是现在,她也说自己“早晚得回老家去”,因为挂念“他爷爷、他奶奶”。大约两年前,刘静着急儿子的终身大事,从陕西老家跑过来帮儿子相亲。“当时有个老同学,帮忙说了一个姑娘,也是北漂。我心想过来帮着联系一下,要是他们俩看着合适了我也见见人家,图心里踏实,结果人家姑娘一见面就问有房吗、有车吗,我儿子都没有哇,人家连饭都没吃一口,站起来走了。”
刘静当了一辈子教师,儿子的这次相亲让她觉着自己也跟着“被羞辱”了,“先买房!”就这样,刘静在儿子租住的两居室里长住下来。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儿子每天上班、加班,她每天早晚做饭,其余时间做家务,但更多的时间是去看房。“先上网查,看论坛,看人家对房子的评价,不是有业主论坛什么的嘛,然后就是到处转。我们家也不是特别有钱,三环以内的买不起,那就往外买呗。”更远的地方她也去过,通州、大兴,但她觉着太远。看了小半年,挑了小半年,最后在丽泽桥附近买了房。
买房之后是装修。“那时候我把他爸也叫过来了,平常儿子上班,我们俩给忙活装修的事。”好在刘静一家人不追求时尚的设计感,“简简单单的就行”,“包括买家具也是儿子告诉我去宜家,一站解决,门口有车可以送货到家,还管组装。”
搬进新家不到一个月,刘静的老伴儿待不住回了陕西老家,刘静自己留下来了。“本来我也想回去,回去帮忙照顾老人,但我儿子还没找着对象呢!”从那之后,刘静每个星期四、星期日都往中山公园跑,带着一张A4纸,上面写着自己儿子的基本情况,还特意写上“京户、有房”,跟几百名父母一样,站在离中山公园西门不远的小广场上等着有人来互留联系方式。
今年过年,刘静回到陕西老家后“觉着比在北京舒服多了”,年后儿子回京上班,她在老家过了十五才回京。“没办法,他天天上班没时间自己挑,只能我来了,赶紧给他找着对象,他结了婚我就回老家。”
来京看病愈后天天催婚
也有一些父母不是为了儿女、孙子辈而“漂”到北京的。河北人赵强,原本是名普通工人,退休第二年被确诊患上癌症,已经在北京工作五年的女儿把他接到了北京治疗。
“那时候我闺女还没买房呢,她租住在北四环。”在北京住了三年多,赵强回忆起刚搬到北京时的情景,话语间透着对女儿的心疼,“我得做手术,做放化疗,她自己忙不过来,得上班。我到北京没多久,做手术前一周,她妈也来北京了,周一到周五我闺女上班,周末陪我,还抽半天时间出去看房子,她不让她妈去,说太折腾太累,别人家的房子都是当爸当妈的给参谋着买的,我们家就是闺女自己一个人,看房、买房、装修,不易啊。”
天气好的时候,赵强会在位于北苑的小区楼下散散步,晒晒太阳,更多的时候他闷在屋里,“没办法,体质太弱,还在恢复期”。他想念河北老家,总觉得北京虽好、新房子虽好,“还是不如自己家,毕竟住了一辈子,老房子有感情”,他也想老朋友老邻居,“现在只能通通电话,连过年都没回去过。”
比养身体、想老家更要紧的是女儿的婚事,“我闺女都三十了,现在连个对象都没有,我跟她妈现在就天天因为这事着急上火。”但赵强也明白,“都说找对象看缘分,这事没个准儿,那也不能总等着吧,不主动点儿,缘分总不能跟演电视剧似的自己找你来吧?”他几乎天天唠叨女儿的婚事,“我觉着我闺女现在都不爱搭理我了,那也得说,不然她不往心里去。”
父母的答案里只有“孩子”
在天通苑、宋家庄等外来人口定居较为集中的社区,像张华、刘静、赵强这样的父母有很多,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原本的人生经历各不相同,因为儿女在北京工作,他们的生活轨迹也随之汇聚在北京。他们之中的大部分来自二三线城市,对他们来说,北京是个太过庞大的城市。
张华回忆,她刚到北京时“不会坐地铁”。儿子带着她进地铁、出地铁好几次之后,她第一次尝试自己坐地铁去逛公园,手里攥着公交卡,却被地铁闸机挡在外头,“怎么刷也进不去,后头还有人埋怨,工作人员站得老远喊着指挥”,那种焦灼,张华说她一直记着。
被相亲对象鄙夷地问“没房还相什么亲”的母亲刘静,则因此而暗暗希望儿子回到老家工作,“这么大的城市,确实就业机会多,平台好,但我总觉着,大城市把人也变得物质了,不像我们老家,现在找对象还是人品为主,在北京却完全反过来了。”
也有父母“漂”到北京后,并没有如愿以偿地过上跟孩子团聚的生活。在宏福苑,年过七旬的李福跟老伴儿住在宽敞明亮的房子里,“儿子不在这儿住,就我们俩,他每月都来看我们。”
问他们想不想老家,想不想老家的人,大部分回答说“想”,甚至有人反问:“怎么不想呢?”把他们拽在北京的力量来自孩子——“帮孩子买房”、“帮孩子相亲”、“帮孩子看孩子”,甚至“帮孩子做饭”,所有这些回答里,很少出现他们自己。